興安盟:全要素防沙治沙開啟“倍速”行進模式

料峭春風掠過科爾沁沙地,興安盟2025年“三北”工程在萬物萌動的時節吹響集結號。4月3日,在科右中旗新佳木蘇木浩力寶嘎查榛子項目基地內,專業團隊操控著測繪儀精准定位,農牧民正忙著平整地塊、運輸物料,為接下來的沙地治理工作做准備。
百裡之外的突泉縣學田鄉西溝村森林撫育現場,30余名森林撫育員化身“樹木醫生”,手持鐮刀,進行割灌、擺放和清林等作業。
眼下,興安盟正搶抓春季造林這一黃金時機,緊鑼密鼓地督促各施工單位做好前期各項准備工作,確保在氣候條件適宜的第一時間啟動施工,組織專業精干的施工隊伍迅速投入工作,力求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一面是“虎視眈眈”的科爾沁沙地,一面是一碧萬頃的大興安嶺林區,地處科爾沁沙地鎖邊區的興安盟肩負著阻擋黃沙向外擴張的重要責任。2023年以來,一場以“三區六地分區施策、一軸兩帶重點攻堅”為布局的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在嶺上興安開啟了“倍速”行進模式。
興安盟統籌推進科爾沁沙地“滅黃、增綠、治白”三大行動,圍繞新能源治沙、科學治沙、群眾治沙、社會治沙、效益治沙協同治理模式,將6個旗縣市分為核心攻堅區、協同推進區、鞏固拓展區,採取分類施策,並在核心攻堅區以霍林河為軸,劃分南部核心治理帶、北部重點治理帶進行重點攻堅。
截至目前,興安盟圍繞科爾沁沙地治理的重點、難點加速推進,全盟沙地由2020年的503萬畝減少至目前的357萬畝,三分之一沙地已得到有效治理。特別是2024年,興安盟治理沙地47.2萬畝,完成年度任務107%。徹底殲滅5.9萬畝裸露沙地,實現全域無黃。
“興安速度”的背后,是多重力量交織迸發的治理圖景:
全民聯手打好殲滅戰。
以工代賑、以獎代補、先建后補、集體治沙……興安盟號召全民參與治沙,共同奔赴“綠色約定”。
在科右中旗“南三蘇木”好腰蘇木鎮花燈嘎查“半流動”沙丘地帶,1200余名干部群眾在千余畝裸露沙地上整理地段、打點挖穴、運輸苗木、設置沙障。
去年開始,科右中旗以科爾沁沙地治理實施片區為重點,鼓勵引導農牧民通過以工代賑、先建后補、以獎代補、嘎查集體治沙、聯合體治沙等有償勞動的方式承擔防沙治沙任務,調動廣大農牧民積極參與防沙治沙。截至目前,興安盟共發放勞務費544.45萬元,累計雇用當地群眾鏟車、植樹機、四輪車等機械3551台班次,共有2.7萬人次農牧民參與。
變“人海戰術”為機械“上陣”。
從手抬肩扛、人工挖坑種樹,到新機械、新品種、新舉措植樹種草,興安盟與黃沙的“硬磕較量”有著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精神,更有著尊重科學、持續創新的實踐。
無人機運輸,幾十秒即可將苗木和工具送至50度以上的陡坡,還可以替代人工實現階梯式蓄送水﹔稻草固沙機,一天作業面積能達到200多畝,大大降低治沙成本、提高作業效率﹔由蒙草集團自主研發的綜合生態指揮車通過實時數據採集和智能化系統分析,生成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成為治沙“利器”。
科技創新,防沙治沙注入澎湃動能。
在興安盟科右中旗好腰蘇木鎮牧民滿都拉看來,昔日“黃沙遮天日、牛羊無草食”的鹽鹼地,如今已成為牛羊的“美食天堂”。
2022年,在中央組織部等六部委的協調支持下,16名科技幫扶人員組團來到科右中旗,通過實地調研科爾沁沙地治理和草牧業發展情況,加力推進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更好服務科爾沁沙地治理,把防沙治沙的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我們目前正致力於旱作雨養飼草種類的篩選,以及提高優質飼草的轉化率和利用率。”中央組團式幫扶科技特派團牧草產業組組長王顯國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特派團在科右中旗共開展實地考察110余次,引進改良新品種10個,指導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個,推廣紫花苜蓿與飼草燕麥水肥一體化技術7800畝。
今年,興安盟將持續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以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和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嶺南林草過渡帶綜合治理項目為抓手,統籌推進“滅黃、增綠、治白”三大行動,計劃用半年時間完成沙地治理52.2萬畝、林草生態建設64.32萬畝。
“實踐表明,防沙治沙必須多管齊下,全要素治理。”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治沙造林科科長周振宇說,2025年,興安盟將把“三北”工程與“節水行動”“就業行動”深度結合,堅持“以水定綠”,嚴格執行規劃水資源論証,優先選用節水耐旱型鄉土植物,採取灌溉高效節水及雨季林草生態建設等模式,促進生態節水。同時,通過組建農牧民施工隊、勞務合作社等方式,吸納農牧民參與“三北”六期工程建設中,增加本地區農牧民工資性收入,達到護生態、興產業、富百姓的“三效益”。(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周新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