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逐綠 “碳”尋發展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印發第二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名單的通知》,呼和浩特市榜上有名,是此批內蒙古唯一入選地區。
近年來,基於地緣和氣候優勢,呼和浩特市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以綠色電力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集群不斷完善,圍繞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持續發力。
春天,北方風多塵大,光伏板上的灰塵會影響發電效率。在呼和浩特市立物光伏機器人運維示范電站,機器人正沿著光伏板的安裝方向進行清潔作業。立物(內蒙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小雨向記者介紹,立物智能科技研發基地研發的光伏清潔巡檢機器人,可以完成大面積、近距離的精准清潔,比人工清潔更高效、成本更低。
光富、風好、地廣為呼和浩特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攢足了自然優勢。緊緊圍繞“風、光、水、火、氫、儲、網”協同發展,呼和浩特市從增速走向提質進而釋放出空前活力,不斷擴大綠色發展的版圖。現已吸引大唐、國能、三峽等45家能源及裝備制造頭部企業,在呼和浩特市設立區域總部或項目公司,阿特斯光伏產業園、雙杰電氣電力裝備制造等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相繼落地開工。
2024年9月30日,大唐清水河風電項目最后一台風機順利並網發電,標志著蒙西托克托200萬千瓦新能源外送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這是國家能源局規劃建設的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之一。項目完全建成后,每年可生產綠電超41億千瓦時,節約標煤超過14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350萬噸,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環保效益、社會效益。
2021年以來,呼和浩特市新能源產業集群實現跨越式發展,到2025年底電力總裝機規模預計達到2030萬千瓦,產值將增加到840億元,是2021年的兩倍,年均增速達到26%。(記者 帥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