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騰的西遼河

內蒙古通過“管、控、節、調、保”綜合治理措施,從優化水資源配置、大力推進農業節水等10方面,加強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恢復西遼河健康生命——
春天裡的內蒙古西遼河流域,處處生機勃發。3月21日,西遼河調水水頭順利抵達通遼市主城區,清澈歡騰的河水在河道中流淌,為這座城市的生態復蘇注入了全新活力。
西遼河屬遼河干流,是季節性河流,干流主要在通遼市境內。西遼河流域92%以上的面積位於內蒙古,涉及赤峰市12個旗縣,通遼市7個旗縣以及興安盟和錫林郭勒盟一小部分。
近幾十年來,受降雨減少等因素影響,西遼河出現干流常年斷流、湖泊濕地萎縮等嚴重生態問題,成為我國七大江河中唯一處於斷流狀態的大江大河。
“流域水生態問題表象在水裡,根子在岸上。要想實現西遼河生態修復,不能就水論水,必須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協調好耕地保護與河湖水域空間的關系。”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李彬表示。
作為國家“江河戰略”的重要舉措,復蘇西遼河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多年來,為緩解西遼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內蒙古通過“管、控、節、調、保”綜合治理措施,大力推進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並於2023年出台“十條硬措施”,從優化水資源配置、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強化河湖水域空間管控等10方面,恢復西遼河健康生命。
內蒙古還加快推進引綽濟遼二期工程建設。項目設計多年平均年供水量4.54億立方米,實施后能為通遼市、興安盟的2個市區、7個旗縣的工業及城市提供生活供水,提升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
自2020年起,內蒙古連續5年開展西遼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工作,各地各單位密切配合,牢固樹立“一盤棋”意識,確保生態補水工作順利進行。西遼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長,當年水頭行進至蘇家堡樞紐下游32公裡處﹔2021年,水頭行進至蘇家堡樞紐下游86公裡處﹔2022年,水頭最終推進至總辦窩堡樞紐下游18公裡處﹔2023年干流過水長度達135.15公裡﹔2024年,在斷流26年后,干流水頭首次到達通遼城區。
2025年3月4日,自治區水利廳正式啟動春季調度,大石門水庫、東台子水庫以每秒13立方米的流量向下游泄水,引烏入通工程則以每秒1立方米的流量向通遼市城區河道補水。此次調度利用春季冰雪消融、農業灌溉尚未開始、河道凍土未化的有利時機,採取“全線閉口、集中下泄”策略,確保充分利用好每一方冰雪融水、水庫蓄水,全力保障西遼河干流下游過水。3月22日,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德日蘇寶冷水庫向下游泄水,河水奔騰流淌,助力西遼河生態復蘇。
科學實施西遼河生態補水工程后,干涸多年的西遼河再次流動起來。
隨著水頭向主城區延伸,西遼河流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地下水位穩步回升,地表水面持續擴大,天鵝、大雁等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候鳥陸續回歸,流域生態復蘇跡象逐步顯現。
“近年來,得益於西遼河水資源調度,通遼市超採區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流域通水后河面流水將全部作為生態用水回補地下水。整個河道生態得到明顯的恢復和改善,改變了河槽以往的沙化形態。”通遼市水務局長肖強說。
連日來,通遼市奈曼旗老哈河濕地,數萬隻大雁從蘆葦蕩中騰空而起。作為東亞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隱秘驛站,今春已有127種、逾8萬隻候鳥在老哈河濕地停歇,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東方白鸛的到訪量同比激增40%。赤峰市巴林右旗達林台水庫、德日蘇寶冷水庫等水域也逐漸熱鬧起來,迎來大批遷徙的天鵝。它們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振翅高飛,在草原與天際間勾勒出流動的詩行。
遼河公園的水系重新煥發生機,夏日一到,河岸兩側草木繁茂,濕地生態功能日益增強。居住在通遼市科爾沁區的李岩,每天晚飯后都會到遼河公園遛個彎。“我在這裡生活多年,見証了河道從干涸荒蕪變得碧波蕩漾,每當看到河水奔流,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李岩說。(記者 張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