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阿拉善

阿拉善高新區:創新引擎驅動產業“含金量”躍升

2025年04月02日10:1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記者近日走進阿拉善盟阿拉善高新區,在內蒙古瑞達泰豐化工有限公司化鹽車間看到,由企業自主研發的實用新型專利——鹽泥中氯化鉀的回收系統已正式投用,該項目不僅顯著降低了能耗,還為企業的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們使用這項發明專利,主要是把鹽泥當中存在的氯化鉀和其他有害物質提取出來,把過去16%的鹽含量降低到2%以下。這一專利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取鹽分降低成本,也會降低鹽泥中的有害物質,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該公司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蘇寶祥告訴記者。

  據介紹,今年該公司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並通過工廠及設備的智能化提升改造,實現了生產控制的精細化和產品的高純度化。目前,該公司圍繞科技“突圍”工程,在“科技興蒙”發展之路上蹄疾步穩,擁有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65%以上的專利實現了技術成果轉化。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們公司氫氧化鉀年產能達15.2萬噸,年產值達10億元,位居國內同行業前列。產品廣泛應用於高端生物醫藥、新能源、電子信息、半導體等現代產業,銷售網絡覆蓋全國30個省、直轄市,並出口至美國、俄羅斯、巴西、印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蒙古瑞達泰豐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南乖乖說。

  阿拉善高新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扎實推進“科技興蒙”行動,實施科技“突圍”工程,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提供科技支撐。目前,該高新區以引進高端科技項目、搭建創新平台、培育本土科技企業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提升了高新區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競爭力,更全面推動了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內蒙古聖氏化學股份有限公司1800噸氨基甘油生產車間,連續化的生產裝置正在運行,這台如同大型自動化機器人的裝置控制器,就掌握在該公司總工程師馬驊手中。這一裝置的最大技術突破,就是實現了從間歇性生產到連續性生產的跨越,生產效能得到飛躍式提升。從設計圖紙到實景工廠,馬驊帶領團隊全力投入科研攻關,成功開發了CT造影劑中間體系列、有機硅系列等一批行業優秀的產品,顯著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延伸了產品鏈,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今年,我們將繼續加大新質生產力產品的研發、生產力度。計劃拓展造影劑系列產品,建設1200噸酰氯類產品生產線,強化公司造影劑系列中間體的集成供應能力。在新材料方面,將繼續加大有機硅系列產品連續化生產工藝開發,建設年產1000噸三異丙基氯硅烷生產裝置,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馬驊說。

  培育一個產業,不僅需要人才攻關,更需要政策支持。目前,內蒙古聖氏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在阿拉善高新區的政策扶持下,成功孵化“聖氏化學氮化學及藥物中間體創新研發共享孵化中心”,通過引進高學歷人才,推動多項下游產業創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在鏈主企業的帶動下,下游應用企業在孵化園應運而生,加速了新產業的技術迭代和需求升級。

  “2024年,我們公司投入研發費用500多萬元,內部組織研發項目11項,成果轉化6項,持續推動了創新鏈、產業鏈互促共進。”該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張政告訴記者。

  近年來,阿拉善高新區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大力培育各類創新主體,全面落實政府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同時,大力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已探索出一條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鏈轉型發展的新路徑,一體化生產基地初具規模,現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高新技術企業3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5家和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企業15家,“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逐漸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標簽。

  “科技創新,平台先行。近年來,高新區緊緊圍繞主導產業,持續加大創新平台建設力度。截至目前,已建成36大類173家創新平台。其中,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家,逐步構建起以國家級平台為引領、自治區級平台為支撐、創新聯合體為突破口的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阿拉善高新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王雪欣說。(記者 劉宏章 通訊員 王萍 盧峰)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