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林西縣:睦鄰文化讓愛“鄰”距離

2025年04月01日16:05 |
小字號

春日的暖陽輕拂過林西縣城南街道的樓宇巷陌,街角的槐樹抽出新芽,社區廣場上飄蕩著悠揚的二胡聲與孩童的嬉笑。居民們熟稔地互道家常,獨居老人的餐桌上常有鄰居送來的熱湯,孩子放學后總能在“四點半課堂”找到輔導作業的志願者……這些溫暖的日常,正是林西縣以“睦鄰文化”為紐帶,深耕基層治理、重塑鄰裡溫情的生動縮影。

走進學府花園小區,總能看到一群身穿紅馬甲的“微網格員”穿梭於樓棟之間。陸英俊便是其中一員,他敲開獨居老人李淑琴的家門,一邊遞上剛買的蔬菜,一邊關切地問:“李阿姨,這兩天降溫,您關節還疼嗎?有需要隨時叫我!”李淑琴感動地拉著他的手說:“多虧你們常來照應,我這心裡踏實多了!”林西縣打造“微鄰網事”睦鄰黨建品牌,將社區劃分為多個微網格,吸納熱心居民擔任微網格員,常態化開展走訪幫扶、矛盾調解和民意收集,讓“生人社區”變成了“熟人社會”。居民姚舜感慨:“以前同住一棟樓都不認識,現在誰家有事在網格群裡喊一聲,立馬有人響應,真有種大家庭的感覺。”

睦鄰文化的培育,離不開多元載體的支撐。在興安社區24小時同城共享黨群服務中心,佔地500平方米的“一站式”鄰裡服務大廳裡,老年大學的聲樂班正傳出悠揚的合唱,書畫室的墨香與隔壁兒童活動區的歡笑聲交織成趣。剛參加完舞蹈排練的王鳳榮擦著額頭的汗珠說:“社區給我們退休老人建了這麼好的活動場地,大伙兒每天唱歌跳舞、讀書看報,鄰裡感情自然越來越深!”街道還創新推出“睦鄰市集”,每月組織居民互換閑置物品、展示手工技藝。上月的市集上,張桂英阿姨用鉤針編織的杯墊換了趙師傅腌制的酸菜,她舉著玻璃罐說:“東西不值錢,可貴的是這份心意,現在連包餃子都要喊對門一起來和餡兒!”

志願服務如同紐帶,將睦鄰理念融入日常點滴。今年三月份,城南街道舉辦“學雷鋒·睦鄰行”主題活動,200余名志願者走上街頭清理衛生、為孤寡老人理發修家電。情暖城南志願服務隊的隊長李為民帶著隊員們在老舊小區安裝扶手時,80歲的劉大爺執意要送來自家種的蔬果:“你們為我們做了這麼多,我們也得表表心意!”這種雙向奔赴的溫暖,在“暖心驛站”得到更系統化延伸。依托各小區黨群服務站設立的18個驛站,不僅提供飲水充電、雨具借用等便民服務,更成為鄰裡互助的平台。快遞小哥張志超常到驛站歇腳:“有次車胎扎了,驛站李大姐立馬幫我聯系修車師傅。這兒的微波爐熱飯、醫藥箱應急,讓我們這些外鄉人找到了家的感覺。”

老舊小區的煥新工程,則為睦鄰友好注入了更多溫度。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停車難、活動空間不足等問題,街道通過“居民議事會”收集建議,對28個小區實施改造。在銅礦家屬樓小區住了20年的戰鳳廷指著新劃的停車位說:“過去因為搶車位鄰裡沒少紅臉,現在規劃得井井有條,大家還在新建的涼亭裡辦起了‘鄰裡茶話會’。”更令人動容的是改造中涌現的“社區能人”:水電工老周義務為獨居老人檢修線路,園藝愛好者吳姐帶領鄰居將廢棄角落變成“百花園”,這些自發行動讓家園建設充滿人情味。居民們笑稱:“現在誰家有個水電故障,在群裡喊一聲,比物業來得還快!”

文化浸潤讓睦鄰理念更深入人心。在林西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每周舉辦的“大榆樹下的微黨課”吸引著各族群眾圍坐聆聽。蒙古族居民娜仁高娃帶著親手制作的奶食品參與活動:“社區舉辦‘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我們蒙古族姐妹學剪紙,漢族朋友學唱長調,就像奶茶和炒米,越融合越香醇。”街道還通過“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在春節舉辦鄰裡聯歡、中秋組織百家宴,讓傳統文化成為凝聚人心的紐帶。今年元宵節燈會上,居民們制作的300盞花燈挂滿街巷,6歲的童童拉著媽媽的手雀躍:“這些燈籠是樓上王奶奶教我做的,她說要挂得高高的讓整條街都漂亮!”

如今的林西縣,睦鄰文化已從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清晨,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會順手幫鄰居捎垃圾下樓﹔午后,熱心阿姨主動照看雙職工家庭的幼兒﹔傍晚,乒乓球台前的切磋聲與廣場舞音樂和諧共鳴……這些瑣碎而溫暖的日常,編織成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正如城南街道黨工委書記楊立行所言:“我們追求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心靈距離的拉近。當每個居民都能在社區找到歸屬感,幸福城南就有了最堅實的底座。”(吳鑫)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責編:齊浩男、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