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詩為載體
杭錦旗探索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之路

扎著紅綢辮子的格根朱拉老師指尖輕叩講台,一段低沉悠長的《江格爾》傳唱瞬間回蕩在班級上空,仿佛帶著黃河“幾字彎”的濤韻在古老的河套大地低徊。
3月27日,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蒙古族第二幼兒園裡,格根朱拉老師正在教大班的孩子們唱英雄史詩《江格爾》片段。唱到高潮處,都立根小朋友突然站起身來,用清亮的童聲接上了老師的歌聲:“寶木巴的草原上,赤兔馬踏碎晨露……”他的發音像珍珠滾落銀盤,后排幾個小男孩不由自主地用鉛筆敲擊桌子,模擬出馬蹄奔踏的節奏。
在杭錦旗蒙古族第二幼兒園,學習吟唱《江格爾》已成為孩子們的日常必修科目。老師會先通過大屏幕講述繪本《江格爾》的故事,然后領著大家傳唱《江格爾》片段,讓英雄史詩世代傳承。
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與杭錦旗攜手,共同設立了《江格爾》史詩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基地(以下簡稱“江格爾史詩研究基地”),它以流傳千年、如璀璨星辰般的英雄史詩《江格爾》為紐帶,搭建起一座橫跨歷史與現代的文化橋梁。
正是這個意義非凡的基地,憑借著活態傳承、深入的學術研究以及大膽的創新實踐,讓這部史詩重煥生機活力。
“江格爾史詩研究基地”成立后,杭錦旗累計舉辦了《江格爾》史詩展演、青少年藝術培訓、民俗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30余場,吸引了超萬人次參與。杭錦旗巧妙地將史詩保護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構建起“基地+傳承人+群眾”多維度立體化傳承網絡。
2024年9月,中國庫布齊沙漠江格爾藝術節暨“中國三大史詩”保護傳承展演在杭錦旗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400余名民間藝人齊聚一堂。“他們將史詩說唱、呼麥藝術、托布秀爾彈奏等與民俗展示有機融合,營造出沉浸式的體驗氛圍,真正讓人們‘聽得見史詩、看得見文化、觸得見脈搏’。”杭錦旗民委主任阿拉騰巴雅爾說。
而基地的特色品牌項目——假期訓練營更是獨樹一幟。160余名學員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道爾吉·尼瑪的悉心指導下,如飢似渴地學習《江格爾與薩納勒首次作戰》《江格爾十二勇士贊》等作品。
訓練營大膽突破傳統模式,創新教學方式,使得史詩學習成為青少年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之旅。
同時,杭錦旗以史詩為載體,積極探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在全旗中小學實施“立德鑄魂·籽籽同心”工程,開展史詩主題班會、手繪江格爾英雄譜等活動,惠及學生1.2萬人次,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園等122個實踐場所,開通了3條“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交專線”,讓史詩精神融入日常生活。這些陣地和專線,就像一個個民族團結進步的使者,傳遞著溫暖與力量。
在此基礎上,杭錦旗與新疆和布克賽爾江格爾研究機構開展跨域聯動合作,推動史詩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名片。
杭錦旗蒙古族實驗小學組建“小小江格爾奇”社團,學生們演唱的《江格爾之贊》登上中央新影中學生頻道《嗨少年》2025年少兒春晚。“江格爾教會我們勇敢團結,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參加完少兒春晚的杭錦旗蒙古族實驗小學三年級一班學生烏格颯激動地說。
如今,古老的《江格爾》史詩正以嶄新的姿態融入杭錦人的現代生活。從老年大學課堂到城市社區的互嵌式服務,從非遺《古如歌》的跨界融合到沙漠文旅的沉浸式體驗,杭錦旗以文化為紐帶,探索出一條“史詩+”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之路。(記者 郝雪蓮 實習生 高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