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推動“四治”融合 著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高空飛線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有了明顯改善。”“小區急需建造公共充電樁,咱們討論一下在哪兒建?”……3月24日,烏海市烏達區濱海街道濱海社區瑞德花園小區活動室內氣氛熱烈,社區書記、社區網格員、小區樓棟長齊聚一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羅列居民近期反映的問題,總結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
濱海社區轄區面積大、居住人口多,為更好地將服務延伸至所有居民,濱海社區將轄區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每個網格配有網格員、網格長,推動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難在格中解”。
同時,濱海社區還結合小區、樓棟人口分布等實際情況,將每個網格劃分出若干個微網格,選舉小區裡的黨員、退休干部、熱心居民、志願者為樓棟長,積極探索“樓棟長來當家”基層微治理新路徑。平日裡,樓棟長們奔走於居民中間,了解大家的急難愁盼,傳達各項惠民政策,切實打通了社區治理“最后一米”。
“我們有什麼問題,樓棟長、網格員會第一時間收集反饋,一直推動直至問題解決。”瑞德花園小區居民盛治才點贊道。
這是烏達區推行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精網微格”治理機制的生動實踐。“目前,烏達區17個試點小區(住宅院落)劃分微網格110個,網格劃分越來越精細,服務也越來越精准,社區治理逐步向小區治理延伸,更多群眾從基層治理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烏達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陳秋霞說。
基層治理是否有效,不僅事關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也事關一座城市的宜居宜業和老百姓的民生福祉。近年來,烏海市積極創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實踐,充分發揮法治、自治、德治、智治“四治”作用,推動以法治保自治、以德治輔法治、以自治促德治、以智治強自治的良性互動,為城市轉型發展、群眾幸福生活聚勢賦能。
烏海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郝貴平介紹,為基層減負鬆綁是提升治理效能重要突破口,烏海市把基層減負同基層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實施“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基層治理架構,實現黨組織在基層“神經末梢”的全覆蓋。同時整合綜治、城管、民政、應急等各類網格資源,配套建立網格職責清單制度,形成“網格呼叫、街鎮處置、部門報到”的運行流程。
近年來,烏海市充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梳理“一村社一策”,依法規范鎮(街道)和村(社區)的職能職責,分類制定鎮(街道)職責任務、公共服務、屬地管理“三張清單”,對83個村(社區)規范懸挂“四個牌子、兩個標識”。特別是對室內綜合服務機構標牌、各類服務功能指引標牌等進行規范懸挂,將無實際內容、無實質保障、超出職能范圍的以及沒有明確挂牌要求的功能標牌統一拆除,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的困境。
為優化完善群眾自治新路徑,烏海市在減負基礎上,探索創建基層議事協商機制,形成民事共議、遇事共商、難事共辦、成事共享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充分發揮黨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作用,打造多元化、專業化平台,成立市和區社會工作部、鎮(街道)社會工作站、村(社區)社會工作室,自上而下統籌推進基層治理事務,並推動構建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資源“五社聯動”的良好工作局面。積極開展“樓棟精治、樓長共治”行動,構建“鄰裡式”自治,充分傾聽民聲、了解民情,讓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基層治理效能雙向奔赴。
為激發社會治理內生動力,烏海市積極發揮德治教化,把黨建引領幸福家園建設作為拓寬基層治理路徑重要抓手,創建“紅石榴”志願服務品牌服務項目,整合由在職黨員、退休教師、退休醫務人員、愛心人士、網格員組成的志願服務團隊,為轄區學生提供送學服務,化解鄰裡矛盾糾紛。同時還為老年人、困難群眾開展幫辦代辦、日間照料、打掃衛生等暖心服務,在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中傳遞組織溫暖、密切黨群關系。截至目前,烏海市志願服務隊已達768支,志願者人數達11.4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20.63%,其中在職黨員佔比22%,志願服務總時長累計超過700萬小時。
與此同時,烏海市還注重“數治”賦能,助推社會治理降本增效。為更加精准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該市通過城市大腦、智慧烏海民生服務平台對公安、人社、民政等48個部門、600余項數據進行整合匯聚,構建起治安防控、惠民服務等模塊。通過一張表採集、一個平台錄入、一個出口共享,實現數據融合共享,推進人、房、事與全景三維地圖深度融合,切實為基層減負增效,持續提升民生服務效率。(記者 郝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