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呼和浩特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

呼和浩特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2025年03月28日08:1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我們成功轉讓7項技術成果,技術交易額高達1510.67萬元,還獲得148.6萬元的后補助資金。這不僅是真金白銀的激勵,更是對我們堅持自主創新的充分肯定。”3月19日,內蒙古科電數據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電數據)總裁曹玲表示。

  科電數據作為本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憑借其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厚積累,已擁有近200項自主研發軟件著作權和30項授權專利,並承擔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重大科技項目。

  科電數據的發展成果,正是呼和浩特市積極營造創新生態的一個縮影。

  前不久,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等85家企業,共獲1743.8萬元技術交易后補助支持。眾多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收獲,彰顯出呼和浩特市創新環境的日益優化。

  呼和浩特市憑借其區位及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成功構建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裝備制造等“六大產業集群”,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培育出一批具有創新實力與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形成民營經濟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而這一創新生態,又為像科電數據這樣的企業提供了茁壯成長的土壤。

  聚焦“喬木層” 打造創新“硬環境”

  喬木層處於森林最上層,由喬木樹冠構成,直接展現森林外貌。在呼和浩特市的創新生態裡,“喬木層”代表著核心的政策與重大項目,起著關鍵的引領作用。

  為加速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呼和浩特市積極推進“六個行動”,圍繞產業布局謀劃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科技“突圍”工程。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建設科技強市推動首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對研發經費年增量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駐呼高校院所、規上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科技經費支持。為確保激勵政策的有效落實,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與統計局聯合制定了《呼和浩特市科技強市實施細則》。

  與此同時,呼和浩特市相繼推出《呼和浩特市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加強企業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10條》《呼和浩特市人才強市25條》等多項舉措,打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堵點,形成 “企業出題、政府選題、高校解題、平台答題、車間驗題、市場打分”的良性循環,厚植創新土壤。

  在此環境下,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通過“雙倍增雙提升”行動,推動呼和浩特在科技賽道加速奔跑,不斷邁向新高度。目前已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9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52家,數量均居全區首位。

  良好的“喬木層”環境,吸引著更多企業投身創新,也為“灌木層”和“草本層”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圍繞“灌木層” 當好貼心“服務員”

  灌木層在森林中位於喬木層與草本層之間,具有豐富植物層次、連接上下生物系統作用。在呼和浩特市的創新生態中,“灌木層”象征著各類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落地的關鍵環節。

  呼和浩特市以科技“突圍”工程為突破口,通過實施市級科技“突圍”項目,成功吸引西安交通大學蔣庄德院士團隊、西安交通大學精密微納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等10個高層次專家團隊。

  今年,呼和浩特市聚焦前沿領域,立項10個科技“突圍”項目,涵蓋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合成生物等多個方向,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與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耦合、碳基與硅基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和新型儲能、生物疫苗與新藥創制等關鍵點位,集中力量科研攻關。

  在此過程中,政府積極發揮引導作用,與市場深度融合,匯聚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智慧力量,共克技術難題,激活產業“新賽道”,為民營經濟注入活力,激發市場創新潛力,推動產業高端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呼和浩特市積極推進“蒙科聚”創新驅動平台建設,培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壯大技術經紀人隊伍。

  現在,“蒙科聚”平台用戶達2.2萬個,技術經理人數量全區第一﹔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總數37家,佔全區47%。

  截至目前,已登記技術合同216項,合同成交額2.74億元,同比增長81.89%,居全區首位﹔科技服務業增加值208.72億元,同比增長52.6%。

  “灌木層”的繁榮,為“草本層”科技創新平台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深耕“草本層” 培育創新“好氣候”

  草本層位於熱帶雨林最底層,具有保持水土、儲存養分功能,是系統循環運轉的重要基礎,主要涵蓋科技創新平台與載體。

  在呼和浩特市的創新生態中,“草本層”是創新生態的根基所在。

  近年來,呼和浩特圍繞“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戰略,發揮自身優勢,全力打造“六個區域中心”,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建取得實質進展﹔國家大學科技園功能布局不斷優化﹔國家乳創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與123家上下游企業緊密鏈接,實現10項國際領先創新成果產業化﹔國家草創中心被納入科技部優先布局領域,獲批全國首家草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平台,其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在“三北”防沙治沙工程中示范應用……“一區一園多平台”建設如火如荼,承載力不斷增強。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構建900余個涵蓋多個層級的創新平台,其中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台達593家,較2021年增長56%。這些平台形成全面覆蓋、層次分明的網絡體系,為城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

  “草本層”的穩固發展,為“喬木層”和“灌木層”的持續向上生長提供堅實支撐。

  通過全方位打造創新生態,呼和浩特市已初見成效。2024年,“六大產業集群”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9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992.43億元,較2021年增長25.6%。

  這片北疆創新沃土正展現出“喬木擎天、灌木繁茂、草本蓬勃”的生態活力,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答卷。(記者 鄭學良 實習生 張雲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