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逐“綠”而行 向“新”發力

春潮涌動,使命催征。2025年全國兩會閉幕后,鄂爾多斯市迅速貫徹落實兩會精神,緊扣政府工作報告中“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全力辦好兩件大事,扎實推進“六個工程”,持續抓好“三個四”工作任務,立足國家戰略定位與資源稟賦,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綠色轉型為路徑、產業升級為支撐,全面推動經濟社會向“新”而行、向“綠”而進,擘畫出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錨定“雙碳”目標,綠色能源體系顯擔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扎實推進‘雙碳’工作”的同時,首提“零碳園區”。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鄂爾多斯市錨定“雙碳”目標,努力構建綠色能源新體系,開創了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在鄂爾多斯蒙蘇經濟開發區,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正成為當前綠色發展的標杆。園區通過“風光氫儲車”全產業鏈布局,構建了從綠電生產到零碳制造的閉環,實現可再生能源100%消納。園區內,新能源重卡、氫燃料電池、智能儲能系統等產業集群加速成型,預計2025年產值突破千億元,為全球零碳工業提供“中國方案”。
陽春三月,在內蒙古能源集團杭錦旗防沙治沙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建設現場,260余台推土機將庫布其沙漠深處的金色沙浪整齊地推平、鋪展開來。西北地區最大的單體“光伏藍海”將在今年9月並網發電,屆時該項目將實現年供綠電25億度,可節約標准煤74萬噸。
從“羊煤土氣”到“風光氫儲車”,近年來鄂爾多斯市推動能源結構重塑,加強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互補融合,建成新能源裝機超2000萬千瓦,佔電力總裝機35%以上。同時狠抓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庫布其沙漠“光伏長城”治沙工程同步實施,可實現光伏治沙300萬畝,年發綠電60億度,這一“綠電+生態”模式,既能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又能為京津冀、長三角輸送清潔能源。鄂爾多斯綠色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彰顯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智慧與擔當。
深化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有作為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鄂爾多斯市以科技“突圍”工程為抓手,推動新興產業“強筋壯骨”,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2月14日,總投資484億元、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烯烴廠——內蒙古寶豐300萬噸烯烴項目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正式建成投產。該項目經過18個月的緊張建設,日產烯烴產品4000多噸。項目採用全球領先的“綠氫耦合”工藝,通過現代煤化工技術革新,全系統能耗在現有基礎上再降低近20%。作為國家現代煤化工示范區,鄂爾多斯市積極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高端突圍”,2025年,全市計劃實施現代煤化工及延鏈補鏈項目23項,新增產能300萬噸,推動煤炭從燃料向化工材料跨越,產值向萬億級邁進。
作為傳統產業的鄂爾多斯羊絨產業,在新質生產力引領下也展現出“老樹發新芽”的姿態。這些年,鄂爾多斯集團運用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羊絨產業鏈,攻關綠色低碳技術及工藝,以創新引領低碳轉型進程,通過智能工廠改造,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個性化定制佔比提升至40%。同時開展草地生態修復研究,實現產業與生態協同發展。
鄂爾多斯正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以品牌重塑煥新帶動產業高端化發展。而這一切,離不開政策體系的“加持”。迭代推出“科技新政30條”2.0版,構建了鄂爾多斯實驗室等一批覆蓋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平台矩陣,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突破100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貢獻率居全區首位,建成投用上海、深圳、雄安新區人才科創飛地,新獲批院士工作站5家,在中國地級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中位列第33位……鄂爾多斯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政策引導、平台搭建、產業升級和人才集聚等舉措,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效應的實踐成果。
從零碳產業園的全球標杆,到黃河“幾字彎”的生態治理,從煤化工“黑金”變“綠金”,到羊絨產業“老樹開新花”,鄂爾多斯這座“溫暖全世界”的能源之城,正以堅定的信心擘畫高質量發展新圖景,以堅實的步伐向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邁進。(記者 郝雪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