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興安盟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2025年03月25日09:0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春染興安,科技興農。

  這幾天,在興安盟科右前旗興安北京科技園內,為期一周的“科技慧農 智助春耕”興安農牧科技成果對接會正如火如荼。50余家企業展位讓現場變為一場農牧業科技大集,無人機、智能灌溉設備與耐鹽鹼作物種子同台展示,科研人員與農牧民的熱烈討論聲此起彼伏。

  “這稻穗沉甸甸的,抗病性和耐旱性咋樣?”扎賚特旗種植戶吳永福在興安粳稻優質品種科技研究所展位前反復摩挲稻穗。他手中的兩個新品種,正是該所自主研發並於2024年剛剛入選內蒙古水稻主推品種目錄的創新成果。得知畝產可達1200斤,吳永福當即簽下試種協議。

  “在這裡,科技成果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興安盟科技局黨組書記馬書剛說,農牧民對某項科技成果或產品有合作意向,隻需在“蒙科聚”服務台進行簡單登記,工作人員便會詳細記錄對接需求,確保每個合作意向都能得到充分關注和落實,真正實現科技成果與農牧業生產的緊密結合。

  近年來,興安盟緊密圍繞平台載體的創建、科技領域交流合作的深化、創新主體的精心培育、研發投入的強力攻堅以及科技人才的全面引育等方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並壯大新質生產力。

  智能補光燈下,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光照培養間恍若白晝。研究所科研科負責人陶夢慧彎腰觀察著“興粳8號”的每寸生長,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觀測記錄,見証著北方寒地水稻育種的創新突破。

  “科技創新是撬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每粒種子都要經過上萬次篩選。”陶夢慧介紹,一粒優質稻谷,從種質資源篩選到品種審定推廣,蘊含滿滿的科技含量。

  自獲批創建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以來,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構建起涵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治區北方寒地水稻育種創新重點實驗室等24個自治區級以上平台的現代育種創新矩陣。“這幾年,我們新品種和新技術示范推廣受益面積達百萬畝以上,水稻單產提高10%-15%,帶動農民每戶年均增收1500元。”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孫烏日娜展示的成績單令人振奮。

  立足自身科技資源和產業實際,以科技創新鋪設新賽道,用新技術加快傳統產業升級,眼下,興安盟在各領域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上的科技“突圍”從未停歇。

  走進烏蘭浩特市順源農牧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數字化生產車間,機械臂揮舞焊槍濺起金色火花,光纖激光切割機在鋼板上鏤刻精密紋路,數控加工中心正為新型播種機雕刻“心臟”。

  “傳統播種機作業就像‘撒芝麻’,我們的設備能精准控制每粒種子間距。”烏蘭浩特市順源農牧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研發技術人員金文龍說,“駕駛員隻需設定參數,播種均勻度就能達到95%以上,破損率低於0.3%。”牆上的地圖標記著產品出海路線,去年3月,公司生產的氣吸式免耕電控高速智能播種機駛出國門,實現興安盟本土農用機械設備制造企業首次外貿出口。

  今年2月,工信部發布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項目資格評審結果,順源農機自主研發的高速智能播種機成功入選,成為本批次全區唯一一家入選的企業。“我們的播種機每小時21公裡的作業速度,遠超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每小時14公裡的目標,較傳統機型提升60%。”金文龍撫摸著公司自主研發的播種機介紹,這項突破不僅打破了大型精量播種機行業的限制,彌補了自治區乃至全國在此技術上的短板,主要性能指標更是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興安盟積極培育科技型企業,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和規上工業企業“三清零”行動,建立多層次科技型企業培育庫,對213家入庫企業實施精准支持。與此同時,持續推動科技交流合作深化,2024年以來,促成21家創新主體與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大院大所達成科技合作項目37個。

  走進興安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畜牧業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教師於國杰正指導學生進行牛胚胎移植實操,價值2600萬元的實驗設備讓課堂充滿科技感。“學院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並與內蒙古杜美牧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共建,打造集科研、教學與成果轉化於一體的綜合平台,為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斯日古楞的話擲地有聲。

  聚焦現代農牧業、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興安盟著力推動現有科技創新平台提質升級,並推動企業、科研院校及企事業單位協同開展技術攻關與成果轉移轉化。目前,興安盟共有自治區級以上各類創新平台200余個,不僅為該盟高能級平台載體建設注入了不竭動力,更成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我們堅持產業出題、科技答題的工作理念,著力在生物育種、黑土地保護、鹽鹼地治理等重點領域尋求突破。”興安盟科技局局長魏久強表示,今年要爭取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興安盟基地和“興安實驗室”盡早落地。同時,將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建設,為興安盟培育更多創新主體。

  春寒仍在,但創新的熱土早已沸騰。從實驗室破土而出的新苗,到生產線上機器人揮舞的手臂,再到雲端奔騰的數據資料,科技創新的一個個新動向,為興安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記者 高敏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