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姿九原城

鳥瞰九原區街景。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片被歲月深情眷顧的土地——包頭市九原區。
它宛如一本厚重的史書,寫滿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繁華過往。趙長城、麻池古城、召灣漢墓群、燕家梁遺址……這些獨特的文化符號,如同書中熠熠生輝的篇章,訴說著這片土地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九原區,因戰國時期趙國在境內設置九原邑筑九原城,秦仍延置設九原郡得名。在歲月長河中,它傳承著千年古郡的血脈,歷經滄海桑田,以流芳之名承載著歷史的記憶。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始終用勤勞雙手描繪著夢想的畫卷,堅守著對傳統文化的那份眷戀,在變與不變中印刻歲月賡續文脈。
秦漢設郡 經略北方
土牆、古城,歲月記憶。2300多年前,趙武靈王在陰山南麓修筑長城,拱衛九原。
九原故址在麻池古城,位於今九原區麻池鎮古城村,是包頭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
溫暖的陽光洒在記者一行身上,大家緊跟麻池古城保護員姬永光的腳步,來到古城南城的南牆。站在距今2000多年的土城牆上,在“嗖嗖”刮過耳邊的風聲中,人們感受曾經的硝煙滾滾、馬蹄聲聲。
姬永光介紹:“麻池古城為‘呂’字形布局,分北城和南城。北城為戰國時趙國所建,稱九原邑,秦朝時稱九原郡。”
秦初,秦始皇命蒙恬發兵30萬人北擊胡。《過秦論》記載:“秦軍卻匈奴七百余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在全國設置了三十六郡,九原郡在最北邊。
九原郡依黃河,傍陰山,眺咸陽,守中原,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為加強戰略物資運輸,秦始皇修建了自咸陽直通九原的秦直道,堪稱古代第一條“高速公路”。九原是秦直道北端的終點。
漢初,匈奴佔據了九原。70多年后,漢武帝重創匈奴,九原郡更名為五原郡,郡治設在九原。
漢朝與匈奴爭戰100多年后,西漢晚期,匈奴內部矛盾紛爭,漢匈關系發生了轉變。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漢宣帝時,匈奴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嚴重的紛爭,五個單於爭奪統治權。”“五單於爭立”使呼韓邪單於大傷元氣,便向漢朝示好。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入朝,自請為漢朝婿,出土於召灣漢墓群的“單於天降”瓦當正是這一史實的見証。
包頭博物館館長張海斌告訴記者:“召灣漢墓群分別於1954年、1981年、1983年、1984年、1993年出土過‘單於天降’瓦當,是呼韓邪單於歸附漢朝的實物佐証。其中,1954年、1981年,還出土了‘單於和親’瓦當,反映了昭君出塞、漢匈聯姻,西漢北邊五原郡等地呈現‘人民熾盛,邊城晏閉,牛馬布野’和平繁榮景象的史實。”
包頭博物館文物征集保管部工作人員丁潔說:“五原郡是呼韓邪單於附漢入朝所經的第一個漢王朝郡縣,也是昭君出塞途經的漢王朝最后一個郡縣。”
精美青花 見証繁華
文物是歷史的“活化石”。元代,九原已成為繁華的商貿中心。燕家梁遺址的發掘,向世人展示了元代的九原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的盛景,國寶級文物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的出土,反映了當時北方草原與中原地區頻繁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燕家梁遺址位於九原區麻池鎮燕家梁村南側台地上,現為耕地。包頭博物館副館長葉永晟介紹,燕家梁遺址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2006年,考古工作者對遺址進行了2萬余平方米的發掘,出土瓷、陶、銅、鐵、骨、石、玉、水晶、玻璃、瑪瑙等不同質地的各類器物萬余件。
“元代,燕家梁是溝通東西方、中原與漠北地區的重要通道,商賈雲集、駝隊穿梭,南來北往的棉麻絲綢、皮毛糧食、瓷器茶糖等大宗商品都在這裡轉運交易,尤其是青花瓷器暢銷海外,是元朝廷對外貿易的支柱商品。” 葉永晟說。
元朝末期,受戰亂和自然災害等影響,當地富商大戶離開前就地埋藏了帶不走的精美器物,以備日后重返家園。孰料這一走就是600多年。
1972年深秋的一個午后,燕家梁村農民燕孝榮平整農田,鐵鍬碰到一個硬物。他扒開黃土,露出一個白底藍花的大瓷罐。后經文物專家鑒定,這件瓷罐是內蒙古發現的器形最完整、特征最顯著的元代青花瓷器,也是我國少有的元青花大型器物。大瓷罐名揚四海,也有了正式名字——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簡稱元青花大罐,成為包頭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歲月浮華,一夢千年。可參造化天地妙,無極由來太極添。太極添,業火凝練,玲瓏驚艷。”這是后人對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的由衷贊美。
包頭博物館征集保管部的劉偉說:“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歷經數百年歲月的洗禮,迄今仍然保持著完整性,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精湛的制作工藝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元代陶瓷藝術的重要資料,更反映出燕家梁在元代軸轤千裡的繁華景象。”
劉偉介紹,燕家梁遺址還出土了元代“雪堂總統”青銅鋪,這是祭祀孔子的祭器。青銅鋪銘文中的“宣聖廟”是元朝時期對孔廟的稱呼。元朝對孔子特別尊敬,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燕家梁遺址出土的青銅鋪,証明了元朝在燕家梁建有孔廟,說明當時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地位較高,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也比較發達。
活態傳承 賦能文旅
黃河流,潤百業。九原區南臨滔滔黃河,夜色下,橫豎街華燈璀璨。橫街長857米,有210戶商鋪﹔豎街長215米,有60戶商鋪。這裡既是九原區的老街巷,也是繁華的市井商業中心,在時代的更迭中承載著人們的記憶。
2015年以前,當地居民稱這裡為“步行街”,街裡分布著一些小飯館、五金百貨等商鋪。2015年,九原區委、政府參照南京總統府遺址建筑群,規劃建設特色餐飲一條街,打造特色美食街、煙火集市、秦漢文化情景街、食品加工及研發中心等板塊。2022年,橫豎街經過升級改造,既保留了“老九原”的味道,又強化了九原秦漢古郡的特色文化元素。
漢服走秀、非遺文化展、民族特色街頭演出……一項項精彩紛呈的活動,使橫豎街成為引流的主力,在煙火氤氳中,釋放出九原區旅游經濟的活力。
整合景區景點、鄉村接待戶、古城、夜市街區等文旅資源,九原區持續推進旅游產品建設,構建起“城郊一體、晝夜兼營、多業融合、全時全季”旅游發展新格局。
黃河謠文化園是依托黃河文化打造的熱門景點,位於黃河岸邊的哈林格爾鎮新河村。園內最為人稱道的是黃河謠工匠博物館,約有30個不同工種的匠坊,收集的民俗物件均與呼包鄂周邊的黃河文化有關。
榨油坊裡12米長的油梁是工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四五根木頭拼接在一起,榫卯打造,野豬皮捆扎。黃河謠文化園經理李沙介紹:“油梁20多年前發現於鄂爾多斯市板江海子村,收回時已使用了200多年。”
在皮匠坊門前,李沙介紹,黃河水運促進了包頭的商業繁榮。皮毛是老包頭重要的支柱產業。隻要包頭的皮毛貿易火爆,整個市場就會變得紅火,因此有“皮毛一動百業興”的說法。
鐵匠坊、豆腐坊、麻坊、氈坊……黃河謠文化園裡一件件散發著歷史溫度的老物件,讓流逝於腦海的記憶不時被喚醒,游客們時而屏息斂氣,默默凝視,時而露出仿佛與舊友重逢的欣喜。
旅游旺季,黃河謠文化園客流量達四五十萬人次,夏天餐飲區日營業額達10多萬元。每逢節假日,游客雲集,村裡的老人便喜歡站在村口看紅火,他們說,村子裡從來沒這麼熱鬧過。
古郡新城,九原區宛若一顆璀璨明珠,正成為包頭走向中國、走向世界的又一張城市名片。(記者 周秀芳 於海東 韓繼旺 高玉璞)
(圖片由九原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