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浩特市:產業合作解鎖鄉村共富密碼

正值春耕時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水稻種植戶楊春和,今年早早地就跟烏蘭浩特市明武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簽了“訂單水稻”,心中那份曾經的忐忑——擔心種不好、賣不掉,都一掃而空。“過去單打獨斗總怕種不好賣不掉,今年合作社把銷路、技術都包圓了,咱們隻管甩開膀子干!”楊春和的話語中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咱們現在‘化零為整’,從選種到收割全程護航。”走進烏蘭浩特市明武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院裡,正在檢修農機的合作社經理曾慶春抹了把額頭的汗珠,熱情地介紹著:“過去,分散的農戶經常會面臨種植技術、銷售渠道等難題。如今,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凝聚起來,採用入股形式發展訂單農業,並精心挑選適配本地生長環境的優質稻種分發給農戶,種植時還全程給予農戶提供統一技術指導、技能培訓、播種、管理和收割的‘五個統一化’服務。”
烏蘭浩特市各個合作社不僅解決了農戶的技術難題,更整合資源,為農戶爭取到優惠的信貸政策。同時,憑借與多家企業簽訂的訂單,合作社以高於市場均價的保護價統一收購水稻,為農戶收益兜底。截至目前,全市通過合作社聯農帶農,有效解決了2000余戶農戶面臨的技術、資金、市場等難題,訂單面積達2萬余畝,每畝增收至少100元,讓農戶切實感受到合作社帶來的實惠。
糧食收儲環節關乎農戶一年的辛勤成果。去年以來,烏蘭浩特市還依托專業合作社開展了代清理、代檢測、代烘干、代存儲、代銷售的糧食收儲“五代”服務。
在位於斯力很現代農業園區向陽村的呼斯勒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內,種植戶孫海濤抓起把烘干后的玉米粒搓得嘩嘩響:“以前最怕陰雨天,糧食一旦受潮發霉,損失慘重。現在花費很少就能享受‘代烘干’‘代存儲’服務,每斤糧食能多賣一毛錢。”孫海濤算了筆賬,他家種了80畝地,貼心服務讓他去年直接增收近萬元。
“五代”服務,不僅解除了農戶糧食收儲的后顧之憂,實現節糧減損,還顯著提升了糧食附加值。2024年,這項服務已輻射烏蘭浩特市500余戶農戶,惠及1.3萬余畝耕地,平均每戶增收最高達2萬元,已然成為烏蘭浩特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除了傳統農業種植,特色養殖產業也在合作社帶動下生機勃勃。走進烏蘭浩特市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培訓教室,孔雀羽毛工藝品制作培訓正在進行中。“大家看仔細,這個部位羽毛這樣修剪,造型才更美觀。”合作社創始人周海燕在講台上,手把手教學員如何將孔雀羽毛變成精美飾品。
“以前沒啥技能,日子過得緊巴巴。參加培訓后,我學會了手藝,在家就能賺錢。”一名殘疾學員激動地說。截至目前,孔雀羽毛工藝品制作培訓已惠及3400人次,其中包括700名殘疾人,輻射至全盟3個旗市、27個嘎查村和社區。參加培訓后,590名蒙雀工匠取得技能証書,200余人成立蒙雀合作社家庭工作室,承接羽毛飾品代加工。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免費提供原材料,簽訂協議回收成品並統一銷售。
如今,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迅猛,月收入近30萬元,年營業額達300萬元,年利潤實現70萬元,不僅為農戶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更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化零為整”聯農帶農、“五代服務”助農富農、“以培代招”強農興農……烏蘭浩特市正以專業合作社為有力抓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記者 高敏娜 實習生 姜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