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暖棚經濟開啟高效輪作模式

赤峰市巴林右旗以暖棚經濟為抓手,將設施農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通過政策扶持、技術跟進和全產業鏈布局,暖棚產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奏響了春日致富曲。
3月的巴林草原,戶外寒風凜冽,棚內溫暖如春。走進巴林右旗查干諾爾鎮二八地村商萬富的設施農業暖棚,濃濃春意扑面而來。冬天栽種的香瓜已爬蔓開花,一片嫩綠惹人喜愛。桃樹已經坐果,桃子粉裡透紅,他和家人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今年春季我種了3棚香瓜,一棚紅梅桃,五一前后就能上市。種暖棚還能兼顧干農活,收入比較穩定。”種植戶商萬富說。
像商萬富這樣的暖棚種植戶在查干諾爾鎮二八地村一共有18戶,為了更好地推進設施農業暖棚產業發展,建棚之初每戶享受每畝種植面積3萬元建棚補貼。得益於項目扶持,如今二八地村暖棚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
近年來,巴林右旗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果蔬種植為主的設施農業,通過合理布局、規模發展、錯峰上市,實現一棚多用、一地多收、多元化發展,走出了一條鄉村產業振興新路子。
同一時節,巴林右旗賽罕街道大板村40余座溫室大棚果蔬秧苗長勢喜人。每年春季,種植戶種植的第一茬果蔬陸續上市,5月份就會栽種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豆角等秧苗。暖棚每畝能給村民帶來2萬余元純利潤,種植戶們緊盯市場需求,合理利用土地,科學搭配種植品種,四季輪作,不斷提升土地產出效益。
巴林右旗設施農業大棚(含溫室和冷棚)共計1020個,其中暖棚可實現越冬種植3季,畝均淨利潤達2萬余元,部分種植花卉的暖棚畝均年收入甚至可達10萬元。截至2024年底,巴林右旗暖棚年產量達10103噸,年產值3890萬元。
“近年來,巴林右旗通過聚焦特色產業,優化種植結構,強化服務保障,已成功探索出暖棚‘春瓜秋菜’的高效輪作模式。通過構建‘育苗—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建設3000平方米的直銷批發市場,實現本地蔬菜水果的集散流通,年銷量超萬噸,成交額上億元。全力以赴做好春茬種植、片區管理、典型培樹、新棚建設等工作,不斷為大棚種植戶提供農業技術服務指導,讓暖棚種植成為強村富民的‘金鑰匙’。”巴林右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耿德永說。(記者 王塔娜 通訊員 吳景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一站式”選購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
- 3月18日,呼和浩特市民在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展銷中心選購各盟市特產。當日,該中心重新裝修開業,在全區甄選了3000多種“蒙”字標優品對外銷售,呼和浩特市民和游客在這裡可以“一站式”購齊內蒙古的優質農畜產品。…
- 內蒙古出台公益林質押貸款政策
- 近日,自治區林草局聯合財政廳、地方金融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分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內蒙古監管局印發《關於做好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通過建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証明和質押登記制度,健全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處置機制,全面推進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政策落地落實,拓寬公益林經營保護主體融資渠道。 按照《通知》要求,林草部門將建立集體權屬面積1000畝以上、個人權屬面積200畝以上的公益林補償數據台賬,提供公益林補償收益權核查信息服務﹔金融機構將結合實際,開展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貸款額度原則上不超過上年度公益林補償金收入的15倍﹔各相關部門將積極與財政、金融機構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全面推進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工作。…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