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磴口模式”書寫新時代治沙傳奇

張雪冬 孟佳澍 實習生劉瀛
2025年03月19日16:11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曾經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風沙肆虐,在磴口縣居住的老人們流傳著一句諺語:“三天不刮風,不叫三盛公,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句話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風沙侵害給磴口縣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困擾及傷害。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蘭布和沙漠黃河岸線聯防聯治項目區的巴彥淖爾市“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一號高地。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何文強介紹道,“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此地沙漠每年向黃河侵入的泥沙量高達7000萬噸。2008年磴口縣實施“三北”四期工程,沿河堤實施工程固沙和灌木造林,經過15年,最初的梭梭林和其他林木出現退化。在2024年,巴彥淖爾市與阿拉善盟簽署聯防聯治協議書,開啟了新的治理模式。阿拉善盟負責協調林地和林農之間的關系,磴口縣承擔項目申報和實施工作。今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聯防聯治范圍,打破區域限制,全方位開展治理工作。”

磴口縣的防沙治沙歷史悠久,早在1950年到1958年,磴口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楊力生率領的干部群眾開展了造林行動,營造了308防沙林帶,這條林帶成功攔住流沙,對當時的農田起到有效的保護。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磴口縣在烏蘭布和沙漠治理上實現了整體好轉,生態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風沙天氣明顯減少。

近年來,磴口縣採用多種先進造林技術,如高壓打孔造林、冷藏苗避風造林和機械壓沙等技術。其中冷藏苗避風造林技術效果顯著,它能使苗木處於休眠狀態,遲緩發芽,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實現了從一年一季造林到一年四季造林的轉變。

隨后,記者來到了烏蘭布和東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現場。在這裡,記者看到在大片光伏板的下方,工程固沙工作正在開展。

據了解,此地採用的是“光伏+生態治理”模式,是在200萬千瓦的光伏板下完成5萬畝的生態治理任務。這一模式遵循光伏同步設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的理念,也就是所謂的“三同步”。首先在光伏板底下實施工程固沙措施,在固沙完成之后,採用“光伏+梭梭+四翅濱藜+引黃滴灌”的方式,用黃河凌汛水進行栽植作業。

這種模式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在梭梭和四翅濱藜種植三年之后,還會在它們根部接種肉蓯蓉,從而形成立體式經濟循環。同時,該模式完全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麥草、稻草、蘆葦等植被,這不僅降低了固沙成本,而且還實現了苗木的自繁自育。過去,很多苗木都需要從外地調配,如今吸取其他地方的育苗技術並結合當地經驗,從2024年起將全部採用自繁自育的方式。這樣做,一方面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為當地的林農增加了收入,而且在用工方面也提高了當地老百姓的收入。

隨著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全面展開,這片曾飽受風沙之苦的土地,正在書寫新時代的“人進沙退”傳奇。從單兵作戰到協同治理,從人工造林到科技賦能,磴口縣的治沙實踐為西北生態脆弱區提供了可復制的治理模式。

(責編:趙夢月、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