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防沙治沙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從全國勞動模范沙木騰,到沙漠拓荒牛斯慶巴特爾,再到治沙“愚公”李建國,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以其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毛烏素沙地上續寫著一個又一個綠色傳奇……
新春伊始,鄂托克旗防沙治沙各項准備工作已在乍暖還寒的春風中拉開序幕。在蘇米圖蘇木毛烏素沙地上風口阻隔帶,復工的工人們干勁十足,將一垛垛稻草推進機器,編出一卷卷草帘﹔挖掘機工人抬起鏟斗,將貨車上的沙柳條歸攏成堆,在他們周圍,是已經高高壘起的“防沙屏障”。“這些草帘編好以后,過兩天一起壓上去,沙子就能被鎖住,到時候布沙障也會更方便。”工作人員一邊講解著,一邊加快了卷草帘的速度。
開春即開工,不負好春光。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地處毛烏素沙地北緣腹地的蘇米圖蘇木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接力奮斗,在書寫“綠色奇跡”的過程中,打磨出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治沙經驗,完成了從人工治沙到項目治沙再到產業治沙的“三級遞進”,累計完成毛烏素沙地下風口綜合治理項目15.9萬畝。
治沙成效顯擔當 筑牢綠色發展“新屏障”
蘇米圖蘇木大力推進實施毛烏素沙地下風口阻沙帶中段西側防沙治沙綜合治理項目,綠色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積極爭取資金與項目支持,高質量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螞蟻森林等生態治理項目。青年林、馬什亥嘎查萬畝林、騰格爾林等義務植樹基地相繼建成,每年開展至少2000畝干群義務植樹和固沙治沙。2024年,完成人工造灌木林9萬畝、人工種草6.9萬畝、工程固沙9萬畝。
黨建引領聚合力 建強防沙治沙“先鋒隊”
“我們把周圍嘎查的黨員志願者擰成一股勁兒,我們就是移動的治沙戰斗堡壘!我們有信心為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夯實基礎,讓我們祖國北疆更加美麗。”蘇米圖蘇木蘇米圖嘎查黨員志願者胡爾查畢力格信心十足。
為發揮好治沙“主戰場”戰斗堡壘作用,蘇米圖蘇木聯合項目所在地三個嘎查黨支部“黨員先鋒”,邀請鄂托克旗林草局黨支部“技術先鋒”,動員28支項目施工隊“先進分子”,共同組建“沙地阻擊聯合黨支部”,構建“三服務兩先鋒”組織架構,即組織保障服務隊統籌資源,技術指導服務隊破解難題,黨員志願服務隊發動群眾,工程固沙先鋒隊與人工造林種草先鋒隊沖鋒在前,聯合黨支部帶領4200余人奮戰在防沙治沙一線,形成了嘎查兩委帶頭干、黨員干部奮力干、群眾百姓響應干的良好治沙氛圍。
科技創新破難題 激活生態治理“智慧芯”
防沙治沙,不僅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更需要科技創新的智慧。蘇米圖蘇木引進大型智能無人機,進行材料投運和籽種播撒,解決了因地形復雜而無法大規模播撒及材料運輸受阻等難題。投入大型沙障修筑機實施沙障布置,使用保濕劑和有機保濕“黑桶”提高新栽苗木成活率。充分考慮毛烏素沙地少雨多風、起伏不平等自然條件,增種耐旱性強的楊柴並配套種植牧草,創新性推廣“檸條開溝種植沙地治理技術”,植被成活率達到80%。
生態惠民促增收鋪就家門口的“致富道”
通過“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治沙模式,積極引導嘎查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農牧民以勞動力、苗木、農機、后勤服務等要素投入的方式參與生態項目建設,進一步激發社會主體治沙積極性,帶動項目所在地嘎查牧民戶均收入增長2萬元以上。“我們農牧民在家門口就能有事做、有錢賺,掙錢顧家兩不誤。”蘇米圖蘇木牧民表示,這樣的治沙模式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深度融合,還讓黃沙戈壁真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防沙治沙,不僅是一場生態保衛戰,更是一場綠色夢想的接力賽。新征程上,蘇米圖蘇木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生態惠民為目標,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出突出貢獻。(楊會)
來源:鄂托克旗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