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包頭

鋼花炫彩壯大觀

2025年03月18日09:2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碧波蕩漾的昆都侖河。

  “行走在鋼鐵大街上,感覺腳底板還是熱的/仿佛還帶著第一爐鐵水和礦渣的余溫/仿佛跺跺腳,一串火星子/立刻會從歷史深處呼之欲出……”

  在詩人眼中,這座城從來不缺乏詩意。

  這裡既有山的險峻,又具水的靈動,還有鋼的硬朗,在悠悠古韻裡回蕩著草原鋼城的時代傳奇。

  昆都侖河,碧波蕩漾,流淌千年﹔昆都侖區,因河得名,因鋼而興。

  河與城相伴相依,相融共生,厚重歷史和時尚現代在這裡交相輝映。

  一河碧水潤千年

  昆都侖河,如同一條碧綠的綢帶,輕輕流過昆都侖區腰間,滋養了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所著《水經注》中寫道:“河水(黃河)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文中所說的石門水,就是今天的昆都侖河。

  石門山是一個形象化的地理名詞。其實它是陰山山脈的一處山脊。陰山山脈山勢險峻,儼然一處天然屏障,橫亙在草原與平原之間,阻隔南北。而陰山的山脊,經流水侵蝕,裂開缺口,形成了穿越陰山的峽谷。於峽谷中望去,兩岸山峰高聳崢嶸,宛若石門。

  昆都侖河,橫斷陰山,全長143公裡,山間河谷最寬處600余米,窄處將近百米,是一條可行車馬的便捷通道。

  “像這種經河水侵蝕形成的河谷通道,就成了溝通陰山南北的天然路徑,草原游牧民族和黃河流域農耕民族之間的來往,就是通過這幾條道路進行的。”站在昆都侖河畔,昆都侖區檔案方志館館長李強指著東西走向的陰山說。

  昆都侖河谷這條交通要道,遠在先秦已經開辟和形成,在秦至北魏時期,成了一條主要道路。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親率18萬大軍,浩浩蕩蕩,旌旗遮日,巡邊到單於台,走的就是昆都侖河谷。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從包頭過黃河出陰山,走的還是昆都侖河谷。

  歲月悠悠,人們南來北往,這裡也成為多元文化交流交匯之地,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統一性、和平性在此有充分體現。

  “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昆都侖河流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昆都侖河上游以及入黃河口處,均發現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李強說。

  時光在昆都侖河上緩緩流淌。

  昆都侖區生長在深厚文化積澱之上,賡續數千年文明薪火,又將飽經歷史風雨淘洗的昆都侖河生態底色重新擦亮。

  瞧,河流穿城而過,碧波悠悠,兩岸是現代化的公園綠化景觀,林在城中,城在景中,人們生活其間,幸福寫在臉上。

  齊心協力建包鋼

  鋼鐵,是這片土地上最激蕩人心的篇章。

  “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我們將成鋼鐵工人,把青春獻給包鋼。”1950年出生的“包二代”徐永恩再次唱起《草原晨曲》,歌聲激昂有力,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歲月:1975年11月8日,他正和幾位兵團戰友坐在開往包頭的火車上,扒著車窗,探著身子,望著越來越近的包鋼高爐,縱情歌唱。因包鋼到兵團招工,他終於可以成為一個像父親那樣的包鋼人,怎能不激動呢?

  “我8歲就跟隨父親從鞍鋼來到包頭。1959年,周恩來總理到包鋼為一號高爐出鐵剪彩時,我父親與包鋼先進生產工作者們一起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徐永恩的講述將記者帶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火熱年代。

  走在包鋼集團會展中心“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耳畔似乎響起“包鋼為全國 全國為包鋼”的廣播聲。那個令人振奮、鼓舞人心的號召傳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掀起全國支援包鋼的熱潮。

  來自全國各地的8萬多名各族兒女風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灘上筑起鋼城﹔1號高爐從零開始,僅用17個月建成……

  “包鋼是什麼?包鋼就是個大熔爐。它把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眾,都變成穿著工作服、說著普通話的工人,它把一開始什麼也不會的農牧民,變成勞動模范。”在“包一代”索德納木看來,包鋼工人、勞模不見得有豪言壯語,做的事情不見得驚天動地,但每個人都甘為大集體裡的螺絲釘,有著“沒我不行”的自豪與擔當。

  “齊心協力建包鋼,不只是體現在包鋼建設初期,包鋼的整個發展過程、每個生產環節中都離不開集體的力量。”索德納木說。

  一部包鋼的建設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團結進步史。包鋼,也成為最能夠代表這片土地的文化符號。

  一代代包鋼人把當年“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精神能量轉化為生產力,創造了新中國鋼鐵工業多個“第一”。

  一家家昆都侖區企業向“新”探索,以“質”謀遠。

  一個個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含智量高的大項目,正在昆都侖區加速布局,串點成鏈、聚鏈成勢。

  包鋼精神浸潤於昆都侖區的筋骨血脈,融鑄於漫漫征途的堅實步履。

  文化賦能煥新彩

  尖頂、斜脊、灰瓦、紅磚、木窗,驅車行駛在高樓林立的鋼鐵大街,別具一格的異域風情民居建筑群闖入視野。

  這是國家“一五”期間建設包鋼的配套項目——鋼32#街坊,始建於1954年。這裡凝聚了老一代包鋼人的記憶,也凝聚了這座城市發展的縮影。

  城市的核心是人,要讓老百姓心有所屬,夢有所歸。

  2014年包頭市、昆都侖區兩級政府對鋼32#街坊住宅樓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繕。2016年,這裡正式成為自治區級歷史文化街區。

  “一個有文化的城市,應該有歷史的痕跡。保護這些街區,將文脈傳承融入城市建設,有助於增強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昆都侖區文保中心副研究館員張乃鈺說。

  鹿城閱立方是昆都侖區新的文化地標,也是包頭市首家引入民營資本打造的文化陣地。

  “我們以書會友,同時加大了民營資本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投入。”昆都侖區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平付龍說,“昆區的文化陣地可以說是星羅棋布,文化站室和利用企業資源打造的‘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間也是遍地開花。”

  昆都侖區處處蕩漾著文化氣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充滿激情和自信。

  孩子們參加了包頭博物館開辦的“小小講解員培訓班”,成為博物館文化的傳播者﹔愛唱歌的哼唱起新學的昆都侖區本土原創歌曲《大北疆》﹔喜歡收藏的在民間藏家藏品線上邀請展上大飽眼福,盡興暢聊……

  詩人那忠虹在2024年國慶節期間參加了昆都侖區舉辦的征文活動,所寫詩歌《走在鋼鐵大街上》獲得了一等獎。他寫下這樣的詩句:“如今,走在鋼鐵大街上/我確信我早已經成為鋼鐵的一部分/我慶幸我是洪流涌動中的漣漪,有著鋼鐵的質地。”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城市發展的見証者、開創者、建設者。

  這座活力之城,已經開啟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新征程。(記者 周秀芳 韓繼旺 李倩)

  (圖片由昆都侖區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