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黃沙披綠衣 沙海變金庫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防沙治沙與產業融合紀實

孟佳澍 張雪冬 實習生劉瀛
2025年03月18日18:52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太陽廟農場的沙丘上,杭錦后旗林草局副局長段光碩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細沙從指縫簌簌滑落,沙地上卻鑽出一簇簇倔強的綠芽。“二十年前,這裡刮場風就能把房頂掀了,如今梭梭林把‘沙老虎’拴住了,肉蓯蓉還成了鄉親們的‘錢串子’。”這位與風沙斗了二十五年的老治沙人,指尖摩挲著沙粒間的潮濕,“你摸摸,沙子都學會‘出汗’了。”

在烏蘭布和沙漠的東緣,眼前的景象讓人恍若置身科幻片:百米寬的草方格如同巨人的指紋印在沙丘,新栽的梭梭苗在網格間探出嫩綠的腦袋。“這叫‘鎖邊戰術’。”段光碩用樹枝在沙地上畫圈,“先用草方格扎緊沙丘的‘褲腰帶’,再給梭梭苗‘喂’滴灌水,成活率比老法子高了三成。”他彎腰撥開草方格,露出底下濕潤的沙層,“治沙就像治病,得先止血再療傷。”

治沙人的智慧在沙海裡開花。光伏板組成的銀色海洋中,苜蓿草隨風輕搖﹔沙丘背陰處,就是連片的早酥梨樹。2024年“五一”假期、“十一”假期,接待游客量10萬多人次,光伏板每年“晒”出1.65億元產值。“過去說治沙是‘燒錢’,現在大伙搶著當‘沙掌櫃’。”段光碩笑道。

沙海鎮前進村的梨園裡,58歲的張玉飛正在整理包裝早已採摘好的早酥梨。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在他古銅色的臉上跳動。“去年20畝梨子賣了18萬,冷庫就建在村頭,電商卡車直接開進地頭裝貨。”他取出一顆早酥梨在衣襟上蹭了蹭,“咔嚓”咬出脆響,“你嘗嘗,沙地梨比蜜還甜!”

昔日的風沙口,如今成了聚寶盆。東風林場的千畝林地裡,射干、防風等中草藥在樹蔭下茁壯生長。“這叫‘三層樓’種法。”技術員李琳比劃著,“頂上果樹,中間藥材,底下牧草,一畝地能掙三份錢。”林場倉庫裡,新採的肉蓯蓉堆成小山,濃郁的沙土味裹著藥香往人鼻子裡鑽。

元蓉農牧的車間裡,劉春光舉起一根尺把長的肉蓯蓉:“這可是‘沙漠人參’,三年就能長這麼粗!”流水線上的工人麻利地修剪根須,這些“金疙瘩”將發往藥企進行加工。6萬畝梭梭林下,300多戶村民學會了“種金子”,戶均年增收5萬元。村民老張掏出手機展示監控畫面:沙地裡,滴灌系統正自動給肉蓯蓉“喂水”,“坐在家裡收錢,美得很!”他黝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

在屠申澤濕地,候鳥掠過波光粼粼的湖面。段光碩抓起一把混合著草籽的沙土撒向空中:“等明年這時候,最后那片沙丘也該綠了。”遠處的防風林沙沙作響,仿佛在應和這位老治沙人的話。微風掠過梨樹的枝頭,帶起一陣清甜的芬芳——那是沙漠寫給春天的情書。

(責編:趙夢月、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