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行動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2月18日,記者走進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鴻德污水處理廠總控室,大屏幕上清晰展示著從預處理到深度處理再到消毒等污水處理全過程。廠區內相關設備的運行狀態,都經過嚴格的智能化在線監測。
該廠通過智能化在線監測,確保污水處理全過程嚴格達標。2024年,共處理污水558萬噸,日均處理量達到1.53萬噸,達標率為98.9%。處理后的中水達到國家一級A標准,主要用於電廠、水務企業、道路洒掃和濕地生態補水等,實現了水資源的再利用。在水資源循環利用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4年,我們還在廠區內建設了光伏電站,年發電量約255.37萬千瓦時,為污水處理廠提供穩定的綠色電能,可節約918噸標准煤,進一步節約了能源。”鴻德污水處理廠副廠長張鵬程說。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在水資源管理和節約利用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引起了廣泛關注。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務實行動,該市在農業、工業和城鎮用水等方面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在杭錦后旗頭道橋鎮黃河村甜糯玉米現代化產業園,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成為節水增效的“功臣”。據內蒙古沃原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郭曉英介紹,過去作物生育期每澆一輪水每畝需要用水100立方米,每年至少澆4次。而現在,通過滴灌技術,每年灌溉10次,每次用水20立方米,節水率高達50%。
“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的推廣使用,不僅大幅節約了水資源,還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郭曉英由衷贊嘆。
走進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50多米長的數字牆上,需水評估、水量調配、方案對比、灌溉調度、水權系統等實時畫面清晰可見。
“這是河套灌區數字孿生應用測試平台,實現了物理灌區在計算機系統中虛擬映射。在系統中,通過遙感數據與地面監測站,可以快速、精准掌握灌區用水情況,並實時反饋到系統中,使分水調度更加高效、准確。”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永濟分中心副主任姜杰說。
2024年,巴彥淖爾市加快推進數字孿生灌區永濟灌域先行先試試點建設,計劃今年8月底前完成建設,為提高灌區科學分水調度水平提供重要支撐。此外,7項灌區信息化標准規范通過自治區審核並作為巴彥淖爾市地方標准公開發布。
巴彥淖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資源管理工作,嚴格落實“四水四定”要求,以節水行動為牽引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2024年,該市加快灌區節水工程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調度,持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完善用水管理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引黃滴灌,開展水權交易和節水獎勵,加快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協調水鹽與生態平衡,全力保障灌區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十四五”河套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盟市間水權轉讓二期工程主體完工,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101萬畝,新增節水能力1.46億立方米。
據悉,2025年巴彥淖爾市計劃頒布實施《巴彥淖爾市農田灌溉用水管理條例》,進一步細化節水措施。同時,還將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力爭利用率達到50%以上。通過開展節水家庭、節水社區等創建活動,提升全社會節水意識,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記者 圖古斯畢力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4項舉措推動科技型企業培育
- 記者從自治區科技廳獲悉,今年,內蒙古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全方位精准服務,以4項舉措全力推進2025年全區科技型企業培育工作,不斷壯大科技型企業群體數量,持續提升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內蒙古注重科技型中小企業源頭培育,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體系,建立科技企業梯度培育機制,並積極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互認﹔加強企業材料審核工作,一方面要對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評價信息表的完整性、規范性、合理性進行核驗,另一方面做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材料與實地核查工作,確保企業申報材料無遺漏錯誤,避免影響申報及入庫﹔持續為企業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通過企業特派員入企培訓、舉辦政策宣傳培訓班等舉措,加快推動各類惠企政策落地落實,用好獎補、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發揮政府資金杠杆效應,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加強常態化日常監管,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綜合運用即時監督、動態監管、集中抽查等多種手段,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指標信息數據進行實地核查和材料核驗,對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提升檢查抽檢比例,推動企業規范管理。…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