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草原文化

千年交融寫春秋

2025年02月21日09:5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武川縣可鎮縣城。甄淵博 攝

  一座大青山,悠悠萬古、雄渾壯闊,將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連接在一起,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片古戰場,綿延千裡、烽煙不絕,孕育了北魏、隋、唐三個朝代,成就了許多帝王將相。

  一個根據地,軍民同心、奮勇殺敵,英雄的故事可歌可泣,深深鐫刻於民族的章牘之上。

  北魏重鎮,隋唐搖籃,紅色熱土。綿長的文脈,厚重的歷史,向上的民心,是今日武川文化自信的底氣。

  王朝的背影

  被時光切割的記憶,構成了武川人的生活。這個空間散落的碎片留下了歷史的見証,引領后人去中華文明的長河裡,証古澤今。

  北魏,歷史上武川的高光時刻。公元398年,北魏王朝定都平城,皇帝幾乎每年夏天都要巡幸陰山,形成了固定的“陰山卻霜”之俗。公元442年,太武帝拓跋燾在陰山之中落成行宮,為彰顯仁德,遂將行宮取名廣德宮。

  走進武川縣得勝溝鄉圪塔村西北的一片農田,這裡地勢隆起,看似普通,隻有地上不時出現的手壓紋瓦殘片,帶著古人的印記與現代人隔空對話。

  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研究會副會長、文博副研究員武明光介紹,據已出土的文物判斷,這片農田曾屹立著一座雄偉氣派的宮殿,據推測很可能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廣德宮。它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歷經上千年的風雨侵蝕,依稀可辨其大致輪廓。

  片瓦之上,是變幻的歷史風雲。

  為了保衛舊都盛樂、新都平城以及廣德宮,自5世紀30年代開始,北魏王朝在陰山地區建鎮置城,“北魏六鎮”應運而生。如今,六鎮的古名,大多已湮沒於歷史塵煙,隻有“武川”這一地名沿用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魏晉南北朝,上承兩漢,下啟隋唐,中國歷史上頗為重要的時期。特別是北魏時期,各民族交往交融更加充分,文化也達到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為隋唐的強盛打下基礎。

  千年風韻隨處可見,歷史脈動觸手可及。行走武川,一見傾心的是文化風姿正悄然融入城市建設,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2024年國慶節期間,武川博物館前寬闊的廣場上,沉浸式實景劇《武川望夏》激情上演,邊塞戰火突起、木蘭替父從軍、陰山四域同賀……帶領觀眾來一場穿越千年的時空之旅。

  步入博物館,萬歲富貴瓦當、匈奴青銅短劍、漢代陶灶……一件件造型生動的精美文物,閃耀著久遠文明的燦爛星光,讓人們一窺遠去王朝的背影,也讓武川多了一種“打開方式”。

  從歷史深處走來,武川正努力在新舊之間開拓創意表達、尋找共鳴視角,讓傳統與現代“美美與共”,使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天空的樣子

  沿著九曲回腸的盤山公路行進,雄踞武川縣大青山蜈蚣壩頂部的壩頂遺址猶如無言的歷史切片,向后人講述著不同民族交融碰撞、同生互構的傳奇故事。

  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遷都洛陽之際,北巡盛樂及陰山地區,先后“謁金陵”“行幸陰山,觀雲川”“幸閱武台,臨觀講武”。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張文平介紹,“謁金陵”“觀雲川”分別屬於祭祖、祭天的祀的范疇。

  今天,當我們站立在北魏皇家祭天遺址前,思緒繚繞於歲月的雲煙,仿佛可見:千年之前,高山、台地、祭壇,熊熊篝火與點點星光相映,人們登得越高,越靠近蒼穹。

  2019年至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這一形似巨型“土包”的遺址先后進行了4次發掘,揭開了壩頂遺址的神秘面紗。

  “我們現在看到的祭壇形制由祭壇、內環壕、內垓、外垓、外環壕五部分組成。它的總體形制和中國歷史上祭天的祭壇一脈相承,是華夏祭壇的形式,但是在祭祀的儀式中我們又發現了馬骨和羊骨,這又和游牧民族緊密相關。”張文平說。

  壩頂遺址所在的大青山地區,歷來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帶。遺址祭壇的圜丘如同穹廬般的天空,既符合中原王朝的祭祀禮制,也交融了北方游牧民族祭祀傳統,是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証。

  蹚過歲月的長河,圜丘看向天空的樣子,從未改變。

  在武川博物館內,壩頂遺址、戰國秦漢的陝西寶雞血池遺址、隋唐的西安圜丘、明清的北京天壇四幅圖片擺放在一起,四大中國古代祭天遺存,隔著時空遙遙相望,成為研究中國祭祀文化的珍貴實証。

  壩頂遺址的發現,氣象萬千、石破天驚。其前承秦漢、后接唐宋元明清,填補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家祭天遺存的空白,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華文明5000年延綿不絕,正是由於文化的一脈相承、生生不息。”武明光說。

  時空的對話

  “抗日戰爭時期,大青山地區是溝通中國華北和西北的重要紐帶……”在位於武川縣的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展館,講解員娓娓道來,帶領人們重溫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

  1937年,日軍攻陷內蒙古平綏鐵路沿線,控制了大青山地區,對陝甘寧抗日局勢造成威脅。中共中央考慮到大青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決定在這裡開辟革命根據地。1938年8月,八路軍大青山支隊2000余人突破日軍封鎖線,進入武川縣。

  站在史料與文物前,仿佛與革命先烈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激蕩人心的紅色歷史清晰如昨:蜈蚣壩伏擊戰、背磨力士白生寶、孤膽英雄馬建功……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革命烈士,鐫刻成一座座豐碑,時刻警吾輩莫忘先烈、告國人居安思危。

  奇峰屹立的德勝溝村,是大青山抗日游擊隊司令部舊址所在地,這裡曾走出了600多位基層干部,被譽為塞外小延安。如今,武川縣德勝溝司令部舊址,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血與火的洗禮,大青山兒女共同鑄就了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武川人,沿著紅色足跡,追尋信仰之光,凝聚前行力量。

  武川縣退休教師郭志剛收集資料,編寫出版了論述抗日英烈和支前模范的作品《青山勁鬆》。縣教育局、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張天富、周作升等老同志共同編寫了《武川縣革命老區發展史》《武川縣扶貧紀實》等文史資料。武川縣還成立了以張天富為團長的“五老”紅色革命宣講團,他們長期深入學校、社區、單位講述革命故事,讓紅色文化激揚出文化自信的力量,燭照千秋,輝映未來。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歷史造就了武川吃苦耐勞、兼容並包的地域文化風格,“北魏重鎮、廣德武川”也深深印刻在城市拔節生長的年輪裡。

  今天,曾被濃墨重彩地記錄在中國歷史上的武川,正在積極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守住一城的根、本、魂,傳承一域的意、蘊、脈。(記者 周秀芳 許曉嵐 韓繼旺 宋爽)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