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以基層善治擦亮群眾“幸福底”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是聯系服務群眾的基礎。近年來,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黨建為引領,大力推進基層治理新實踐,創新基層治理新路徑,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推動基層治理實現整體提升、示范引領,走出了一條基層善治的新路徑。
黨建賦能 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春水”
幾個“小板凳”,居民、網格員、社區工作人員圍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語,把煩憂傾訴,把政策講透,把矛盾說開。
群眾事,商量辦,這樣的場景,在回民區居住的群眾並不陌生。
一樁樁實事解民憂,一件件小事聚民心。“小板凳議事會”“居民議事會”是回民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的縮影。
在巴北社區通過打造完整型社區,黨建引領助推“紅色物業”﹔在三順店社區“一芝黨建工作室”創立“紅藍民情單”工作法,黨建引領為居民辦實事解難題﹔在奔騰社區運用綜合服務陣地實現辦事有場所,活動有陣地,養老有去處,生病有醫生﹔在東烏素圖村,黨建引領以農促旅,打造鄉村觀光旅游、特色大杏品牌,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
在推行網格化管理的過程中,回民區將黨組織同步建在網格上,使黨的組織下沉一線。在原“街道—社區”兩級黨組織的基礎上,擴展為“街道—社區—網格—小區(樓棟)”四個層級,將黨的組織延伸到基層社會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按照“一格一員”配備專職網格員、選派樓棟長(單元長)2399人,發揮網格黨組織前沿“哨兵”作用。特別是針對城市基層日益增多的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注重引領“兩新”組織黨組織參與城市基層治理,立足城區商業發展情況,推行“商圈黨建聯盟”模式,設立“紅蜂驛站”31個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暖心服務的同時,引導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600余人當好基層治理流動的信息員,將新就業群體有效地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同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中山西路商圈領域廣泛吸納商戶、保安等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組建63支622人的“青城義警”隊伍,積極探索“民警+輔警+義警”的三警一體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設立區、鎮(街道)、村(社區)、派出所4個層面共99個信訪代辦服務窗口,設置代辦員1106名,累計代辦信訪案件3193件,化解2972件,化解率達93%,回復率達到100%,一大批煩心事、憂心事在家門口得到解決。
多元共治 做大基層治理“朋友圈”
走進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中山西路商圈,細心的顧客會發現,一些商家的門店懸挂著“黨員示范店”“黨員誠信經營戶”的牌子,商戶胸前佩戴著黨徽。
“在這樣的黨員示范店購物,我們放心!”來自杭州的游客王宏宇說。“胸前的黨徽,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黨員,這既是榮譽,又是責任。”商家說。
把企業凝聚到商圈,把黨員凝聚到支部。面對中山西路商圈存在的企業商戶分散、黨建工作整體凝聚力和組織力不強等諸多問題,回民區圍繞“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理念,以“服務商圈、服務企業、服務商戶、服務黨員、服務群眾”為目標,著力優化組織架構、打造活動載體、搭建服務平台,於2020年7月創建了中山西路紅色商圈黨建聯盟,創建“凝聚千百萬共繪同心圓”黨建品牌,向轄區78家企業派駐21名黨建指導員,凝聚千名黨員先鋒力量,輻射商圈企業和萬名從業人員,從而帶動沿街商鋪、新就業群體等共同參與商圈治理。
基層治理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中山西路紅色商圈黨建聯盟只是回民區多元共治、繪好基層治理“同心圓”的一個縮影。
聚焦多元共治,回民區深入推進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黨建聯建,持續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組織框架,積極調動駐地單位、公益組織、企業高校等參與基層治理,推動機關干部、退休黨員、新就業群體進小區、入網格,常態化收集社情民意,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集中會辦重難點問題,實現為民服務“零距離”,形成精准“吹哨”、高效“報到”、應哨結果和評價意見反饋的工作閉環,將問題清單轉化為服務清單,將服務管理從獨角戲變為大合唱,真正實現社區平安、鄰裡和諧。在103家自治區、市、區三級包聯共建機制的基礎上,建立街道“大工委”9個,社區“大黨委”75個,網格黨支部226個,黨小組671個,對接形成項目清單415項,推動完成400項,完成率達96.4%,有效推動解決基層治理實際問題。
為民服務 以實效提升群眾幸福感
在回民區奔騰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營造的幸福生活,生動詮釋了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
“中午在社區食堂吃完飯,回家睡午覺,下午來社區活動室跟街坊鄰居聊天、下棋,享受快樂時光。”說起社區的“為老服務”,76歲的雲素珍老人如數家珍。
和雲素珍老人相同,在塔布板小區居住的徐奶奶也感受了“15分鐘便民生活圈”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便利。
在塔布板小區門口的牆上有一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導視圖”,導視圖以塔布板小區為中心,生鮮超市、衛生室、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小學、公園休閑等場所均在導視圖中,所有便民點的位置、距離、方向在一張圖上一目了然。此外,還詳細標出了“5分鐘可達”“10鐘可達”“15分鐘可達”3個區間。可以說,居民步行15分鐘即可享受到衣食住行、文教體衛等基本服務。
“我們不像年輕人會用手機,平時找個藥店、超市都很不方便,有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導視圖’,我就能很快在圖上找到想去的地方。”徐奶奶說。
“下樓就能買菜,出門就能吃飯、理發、配鑰匙、看病全都不愁!”如今,在回民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居民的幸福生活變得觸手可及。
解鎖基層社會治理的“幸福密碼”,從百姓實際需求著手,從民生服務提升著手。回民區積極完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基礎功能,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目標,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滿意清單”,進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圍繞社區治理,回民區還聚焦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老舊小區整治、綠化管理、停車位規劃、“一老一小”等民生問題,因地制宜打造出鋼鐵路街道辦事處新華園社區的“和為貴”調解室、光明路辦事處巴北社區“樹蔭下的議事會”、海西路辦事處奔騰社區的“圖書下、家鄉裡、說說心裡話”居民議事會以及環河街辦事處阿吉拉沁社區“鄰裡匯”等協商議事新場景以及矛盾調解新亮點,通過多樣化現場議事場景,營造輕鬆融洽的聊天議事模式,引導更多居民群眾參與議事決策。
三順店社區獲評自治區北疆示范社區、阿吉拉沁社區獲評第一屆自治區文明社區先進單位、奔騰社區獲評國家暖心家園示范點……
下好基層治理“一盤棋”,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應到“家門口”。下一步,回民區還將以“小切口”做大文章,在社區服務場景營造、老舊小區改造治理、社會企業培育等方面,推動解決一批基層治理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持續擦亮“推門就是美好生活”的回民區名片,推進黨群服務陣地服務升級,讓社區居民的“幸福底色”更足,讓“幸福城區”建設更加可視有感(李珍、雲靜波)
來源:回民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