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大美內蒙古 天地蘊物華(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在地處中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從高空俯瞰,南二環上一棟形似聚寶銀盤的建筑十分醒目,整體造型質朴渾厚,蜿蜒的連廊像草原上的河流,又像飄動的哈達,這便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 |
“遠古內蒙古”展廳。 |
![]() |
自然金礦石。 |
![]() |
完美巴彥淖爾龍標本。 |
![]() |
巴林雞血石。 |
作為內蒙古首家集收藏展覽、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自然博物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於2018年11月正式開館,建筑面積4.8萬余平方米,展陳面積2.1萬余平方米,室外礦石園面積1.35萬平方米,現有藏品44889件(組),共設置五大常設主題展廳,主要展示內蒙古的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標本、古生物與古環境、地質礦產等。
呈現壯美風光
內蒙古東西長約2400公裡,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裡,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擁有森林、草原、河湖、濕地、沙漠等,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壯美內蒙古”展廳以實物造景、圖文展板形式展示了內蒙古的自然景觀以及代表性動植物,讓觀眾身臨其境般感受內蒙古的大美風光。
走進以內蒙古大興安嶺為原型的大森林展區,樟子鬆、蒙古櫟、興安落葉鬆、白樺等綠樹成蔭,棕熊、馬鹿、狍子、野豬、豹貓等動物標本分布其中。“內蒙古森林面積4.08億畝,居全國第一,天然草原面積13.2億畝,有613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在這裡生活。”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講解員寒珂介紹。
在大草原展區,不僅有蒙古馬、牛、羊、狐狸、野兔和狼等動物標本,還呈現了草原牧民的生活畫面。“草原動物可以分為善於在地上奔跑的有蹄類動物和善於地下挖洞的穴居類動物。這處草原有蹄類動物展櫃展示的都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比如蒙古野驢、盤羊、中華斑羚等。”寒珂說。
在大水域展區,可以看到烏梁素海的黃河鯉魚成群游過,呼倫湖畔的白天鵝振翅欲飛,濕地中的野鴨正在孵化雛鳥……
走進大荒漠展區,逼真復原的巴丹吉林沙漠在腳下延伸,透過玻璃棧道能清晰地看到沙土上的小昆虫、小蜥蜴,還有額濟納金色胡楊與阿拉善雙峰駝。“內蒙古有騰格裡沙漠、庫布其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以及毛烏素沙地等,這裡主要展示了荒漠中的動物、植物,如駱駝、高山兀鷲、四合木、肉蓯蓉、胡楊等。”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展覽陳列部部長孫炯清說,“外地觀眾看完這些展覽,會對內蒙古的自然風貌有較為系統全面的認識。”
“這是我第一次來內蒙古,這些展覽讓我感覺內蒙古的自然資源很豐富。聽講解員說,大荒漠展區的沙子都是從巴丹吉林沙漠運過來的,希望有機會去實地游覽。”來自山東的游客張偉說。
講述恐龍故事
2024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共同發現的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該恐龍模式標本目前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展出。
“這件恐龍骨架化石的年代是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屬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經研究發現,其形態學特征組合區別於其他已知的竊蛋龍類成員,代表了一個較小型的竊蛋龍類新類群。由於化石標本中包含兩個個體,令人想起‘得成比目何辭死’的鴛鴦,故以‘鴛鴦’作為屬名,種名‘百年’則是紀念竊蛋龍類恐龍命名100周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郝明澤介紹。
內蒙古這片大地上曾經生活著許多恐龍。“恐龍的故鄉”展覽陳列著各種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足跡化石,還有世界上最早發現的恐龍蛋以及帶有胚胎的恐龍蛋等,生動講述了內蒙古恐龍演化的故事。
進入該展廳,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令人眼前一亮,這便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完美巴彥淖爾龍化石。“這具恐龍化石是2012年科研人員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楚魯廟地區考察時發現的。它大約生存於距今1.2億年的白堊紀早期,是目前發現最完整的禽龍類恐龍化石,完整度達95%以上,所以把它命名為‘完美巴彥淖爾龍’。”寒珂介紹。
展廳中央陳列著二連巨盜龍的完整骨架模型,其形態與鴕鳥類似,站立高度可達5米,體長超過8米。“竊蛋龍類一直被認為體型較小,直到2005年科研人員在二連浩特地區發現了二連巨盜龍,才改變了這一觀念。二連巨盜龍屬於超大體型的竊蛋龍,像這具化石體重估計超過1400千克。它比小型竊蛋龍類有更多的似鳥特征,長羽毛、有喙、沒有牙齒,是目前世界上已知體型最大的似鳥恐龍。”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研究保護部負責人王姝瓊介紹。二連巨盜龍的發現,對研究鳥類起源具有重要價值,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07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一塊鸚鵡嘴龍群體化石吸引了記者注意。化石上有數十隻鸚鵡嘴龍,其中體形小的在中間,體形大的在周圍。“研究者推測這個鸚鵡嘴龍家族在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大鸚鵡嘴龍保護在小鸚鵡嘴龍周圍。這反映了鸚鵡嘴龍群居的生活方式,且已經有護幼行為,這是恐龍的智力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現的現象。”王姝瓊說。
2022年,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加挂內蒙古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所牌子,成為內蒙古首家從事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的專業機構。“近年來,我們在赤峰市南部、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地區、鄂爾多斯市查布地區、巴彥淖爾市巴音滿都呼地區、阿拉善盟馬鬃山和吉蘭泰地區、烏蘭察布市大紅山地區以及烏海市烏達煤田地區開展了十余個古生物化石調查和保護項目,為摸清內蒙古古生物化石資源狀況、做好古生物化石原址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李陟宇說。
展示豐富礦藏
內蒙古是礦產資源大省。截至2023年底,中國共發現173種礦產資源,內蒙古就有149種,其中57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居國內前三,20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走進“富饒內蒙古”展廳,可以看到各種珍貴的礦石標本、絢麗多彩的礦物晶體和賞心悅目的寶玉石工藝品,了解內蒙古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情況。
“內蒙古大地的寶藏”展區集中展示了內蒙古的優勢礦產資源標本,包括中西部的銅、鐵、稀土等,中南部地區的黃金,東部地區的銀、鉛、鋅、錫等。“內蒙古保有稀土氧化物資源量居全國第一。”寒珂介紹,“全區除烏海市外,各盟市均探明有金礦分布。”
在“礦物晶體 物華天寶”展區,一塊大型自然金礦石讓人印象深刻。“自然金通常呈樹枝狀、粒狀或鱗片狀,這種不規則塊狀的俗稱‘狗頭金’,較為少見,這一塊重達3500克。”寒珂說。
展廳中還有鑽石、藍寶石、祖母綠等寶石,和田玉、岫玉、獨山玉等玉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印章石,以及各種形態各異的奇石。有一塊巨大的瑪瑙,外形酷似一隻雄鷹。“它被命名為‘翱翔的內蒙古’,象征著內蒙古昂揚奮進、展翅高飛。”寒珂說。
室外礦石園展示了內蒙古出產的各類礦石標本108件,包括能源、金屬、非金屬等優勢礦產礦石和板岩、大理岩等典型構造類岩石,讓觀眾更全面、直觀地了解內蒙古礦產資源知識。
除了常設展覽,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每年會推出多個主題鮮明的臨時展覽。“我們不斷創新,形成了多媒體、多手段、多內容、多方位的自然科普工作體系,每年面向少年兒童開展免費科普課程,吸引近3萬人次參加。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地球日、國際博物館日等節點開展系列主題科普活動,廣受好評。”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張正福說。
近年來,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設了“趣味自然”“奇‘石”妙想”“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線下系列課程,推出了《館長鑒寶》《鴻雁大講堂》《科普雲說》等線上科普欄目,編著了《自然解碼》《馬可小斑》《愛上內蒙古恐龍》等系列科普圖書,開展“海的盡頭是草原”“共筑黃河濕地生態夢”“探索自然之旅 根植科技之夢——貴州研學”等精品研學活動……據統計,2024年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共開展科普活動545場次,累計參與人數2.9萬人次。
“在做好展陳工作的同時,我們還根據館藏特色設計了博物館IP形象,並開發了系列文創產品。”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副館長王志利說,“如‘淖淖——完美巴彥淖爾龍’‘櫟博士——蒙古櫟’‘阿布——草原雕’‘寶哥兒——馬鹿’‘瑩瑩——螢石晶體’等,已成為博物館的形象代表。”
“2024年,我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下一步,我們會在收藏、展覽、科教、研究、保護等方面不斷創新,努力打造以內蒙古自然資源為基礎、以北方自然生態為特色、以泛北極圈共有自然風貌作為國際交流品牌的全國著名特色博物館。”李陟宇說。
(丁愛霞參與採寫)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2月18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