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黨建引領發展
一根鐵杆大蔥 帶富一方百姓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木裡圖鎮東海力斯台村,村黨支部書記楊勇正在給社員們發放分紅,村民宋文舉高興得合不攏嘴:“我去年加入了合作社,種了20畝大蔥,淨賺15萬多元。”
“之前種玉米收入有限,想種經濟作物又沒有經驗和技術,承擔不起風險。”看到身邊很多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從種植到收貨再到銷售分紅,都由合作社負責,有人賺錢后蓋了大瓦房、買了小汽車,宋文舉也動了心。
2018年,東海力斯台村成立了康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確立了“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村民”的發展模式,隨著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的不斷成熟,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得到越來越多村民的認可,社員由最初的5名發展到如今的117名。
“咱們種的鐵杆大蔥,蔥白長、硬度高,一根有一斤多重呢。”楊勇一邊拃著手中的大蔥,一邊說,“在黨建引領下,合作社發展很快,種植面積達到1.14萬畝,依托村內的蔬菜加工廠,年產淨蔥5.14萬噸,人均增收約1.4萬元。”
大蔥產業的發展為村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村民張淑芳因患病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家中又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顧,合作社聘她當勞務隊隊長,為成員統計勞動時長。“合作社給我安排的這份工作不太辛苦,就近上班,工資有保障,還能照顧家人。”張淑芳說。隨著合作社的發展,有更多像張淑芳一樣的村民在家門口圓了就業夢。
柏油路干淨整潔,村部廣場上傳來歡聲笑語……走進東海力斯台村黨群服務中心,公示欄上的一張表格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集體經濟支出的賬單,我們維修了道路,翻新了廣場,更換了路燈,還拿出25萬元給全村818人上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楊勇介紹。
大蔥產業的發展壯大,給村民帶來了實惠。然而,隨著腰包漸鼓,有些村民開始產生攀比享樂思想,這可急壞了楊勇。“必須狠剎這股歪風!村黨支部通過推行‘大事共議、要事共決、難事共解’的議事協商制度,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每月組織網格員根據村規民約對合作社成員進行考評,激勵社員以身作則,引領新風。”楊勇說。
“我們通過黨建引領、發展共贏、治理聯動,先后探索形成了龍頭帶動型、結對幫促型等多種共建模式,著力破解我區嘎查村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科爾沁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曉英介紹,截至目前,全區共創辦和規范產業合作社178個、實施產業項目167個、集體增收850萬元、股民分紅540萬元,全區334個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3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