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單式”文藝志願服務燃動鄉村

村歌《納林陶亥好地方》為家鄉代言。
“畫畫我們村的‘明星’”活動中,書畫家為村民畫像。
春節期間,一場場百花齊放的村晚在北疆大地掀起熱潮。舞蹈、戲曲、小品……鄉村舞台上,村民們用最真實、最質朴的表演,述說著自己的美好生活,展現了內蒙古農村文藝文化繁榮的嶄新風貌。
村晚在基層持續走紅是“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在內蒙古深入開展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內蒙古文聯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團結引領廣大文藝志願者以“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為抓手,創新打造“點單式”文藝志願服務模式,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群眾“家門口”。
“我們的美好生活‘9+N’”惠及600萬余人
唱歌、跳舞、村TV……春節前夕,興安盟“我要上‘村晚’ 歡喜過大年”活動火熱開展,村民們在“文化村長”帶領下,信心滿滿走上舞台,為新春佳節營造歡樂祥和的氛圍。
村晚持續火爆的背后,是群眾對基層文化活動的旺盛需求。2020年,內蒙古文聯通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結合農牧民群眾需求,充分考慮區域特點,選聘一批文藝工作者採取“點對點”方式開展文藝志願服務。隨后以“我們的美好生活‘9+N’”項目為抓手,全面推開9個文藝志願服務活動品牌,截至目前,組織動員萬名文藝志願者深入基層“配送”文藝。
在“點單式”文藝志願服務模式下,文藝家和基層文藝骨干、文藝愛好者、文藝產業帶頭人“結對子”,同時在“引、育、用”上下功夫,在文藝志願服務影響下,越來越多農牧民實現從“學文化”到“用文化”、從“當觀眾”到“當主角”蛻變。
截至2024年底,全區已有千余個嘎查村(社區)跟進落地“我們的美好生活‘9+N’”項目,組織新創村歌1000余首、村舞486支、村賦1559首,為村民畫像1427幅、書寫家訓61953幅、拍攝微笑照片1.5萬余張,創作“夸夸身邊的好典型”作品605篇(部)、“我與名家唱大戲”節目785部、文學作品5085篇(部),美化牆繪3萬余米,建成“留住鄉愁”村史館15個,開展文藝志願服務活動近8000場。
開展文藝志願服務過程中,內蒙古文聯深入一線,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全面了解基層群眾在文藝種類、培訓內容等方面的需求,確保“配送”的文化資源和服務能夠真正滿足群眾期望。
2024年,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協會統籌文聯所屬15個協會,組建千名自治區級文藝志願服務骨干數據庫,聯動12個盟市文聯、103個縣級文聯開展419項“強基工程”項目,就近就便選派3288名文藝志願者與基層文藝骨干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結對子數量1022個。其中,舉辦2112場文藝演出、875場文藝培訓,開展結對幫扶活動736次,受益人數600萬余人。
文藝培訓沉下去服務水平提上來
舞蹈技巧提升、聲樂演唱方法……在內蒙古,有文藝培訓需求找文聯“點單”,已經成為不少基層文藝工作者的習慣。
圍繞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基層文藝創作和生產等需求,內蒙古文聯打破傳統統一培訓模式,由基層文藝團體或個人根據需求向協會提出培訓“訂單”,協會根據“點單”單位實際情況,整合專業藝術院校教師、烏蘭牧騎優秀隊員、知名文藝工作者等資源,組織文藝志願者深入各個蘇木(鄉鎮)、嘎查(村)開展精准培訓。
“專業老師到基層給我們培訓,我們受益匪淺。期盼老師們能多來幾次,幫助我們跳出更加美妙的作品,更好地為基層群眾服務。”參加完舞蹈培訓班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文聯“華之韻”舞蹈隊隊長王利華說。
“點單式”文藝培訓形式靈活多樣,既有理論講解,又有現場示范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教學環節,確保基層文藝工作者能夠真正掌握所需技能。2023年至2024年,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協會先后選派75位專家深入全區10個盟市廣泛開展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的文藝培訓132場,惠及群眾2.3萬余人﹔選派61位藝術指導員對基層烏蘭牧騎進行“學·創·演”輔導,累計達42批次,指導作品126部,開展了10余場培訓、4場理論授課,一批優秀作品登上各大舞台與晚會。
一次次深入指導、一個個細節打磨,“點單式”文藝志願服務讓基層文藝愛好者逐漸能夠獨立完成高質量的文藝表演,帶動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創作展示,基層文藝團隊在表演形式和節目編排等方面不斷改進與創新,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豐富了基層文藝作品庫。目前,全區已有10個盟市成立文藝志願者協會,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在中國文聯智慧平台注冊3946人。
村歌大擂台打造百姓大舞台
村歌,承載著鄉村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人民的美好生活、未來願景。2024年9月,“村歌嘹亮”主題活動全國集中展演落地鄂爾多斯,全國30個省(區、市)的55支優秀隊伍1000余人集結開唱,在參演省份數量、參演群眾數量及展演規模上,均開創了全國文藝志願服務活動的歷史新高。
這是內蒙古文聯創新開展“點單式”文藝志願服務模式的一次成果展示。近年來,內蒙古文聯以“村歌嘹亮”品牌為載體,組織文藝志願者深入嘎查(村),通過幫寫村歌、教唱村歌等方式,大力培養基層文藝隊伍。在此基礎上,組織各嘎查(村)隊伍參與旗縣、盟市、自治區級村歌大擂台,並推選優秀隊伍參加全國村歌集中展演,逐步構建起從基層嘎查村起始,向自治區級平台邁進,最終登上全國舞台的文藝志願服務參與路徑。
一時間,全區各地紛紛創作村歌贊美家鄉。烏蘭察布市的《山藥蛋兒》唱出了當地風物特產、興安盟的《稻香記憶》,在詩意與浪漫中推介興安盟的好大米……各地通過村歌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帶動當地農副產品、土特產熱銷。同時,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村歌+旅游”“村歌+產業”等活動,推出“跟著村歌去旅游”“唱著村歌去直播”等活動,一首首村歌越唱越嘹亮,帶動鄉村產業越干越興旺、百姓生活越過越紅火。
在“點單式”文藝志願服務模式帶領下,一大批文化社團、志願服務小分隊等在基層活躍起來,一個個百姓大舞台越演越精彩,基層群眾展示自我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滋養心靈,讓除陋習、樹新風達成共識,也讓文明新風吹遍北疆大地。(記者 馬芳)
(文圖片由內蒙古文聯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