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草原生態 壓實禁牧成果

2024年,呼和浩特市通過“12345模式”,全面推進禁牧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與2023年同期相比,全市散養半散養規模降低92.86萬羊單位,圈養率突破85%,草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復——
往年冬季下過幾場雪后,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鄉五道溝村委會魏家窯村的朱利萍,出門就成了大難題。今年就不一樣了,住在干隻汗村陽光明媚的移民房裡,水電暖齊全,去縣城也就20分鐘的時間。能從邊遠山區搬出來,這得益於呼和浩特市近年來開展的禁牧工作。為了讓草原得到休養生息,武川縣作為呼和浩特市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的試點縣,2024年對大青山鄉5個自然村實行了生態移民,共減少養羊4000多隻。
為進一步鞏固禁牧成果,2024年,呼和浩特市通過“12345模式”全面推進禁牧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與2023年同期相比,全市散養半散養規模降低了92.86萬羊單位,圈養率突破85%﹔草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復,草原生產能力得到提升,草原生長期全市草產量整體上升約1064萬公斤,平均每畝上升1.35公斤。
據呼和浩特市林業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資源防護科長馮偉介紹,“12345”模式就是推進解決1個草原過牧問題試點縣建設﹔開展春季休牧和百日攻堅2個專項行動﹔用好全市護林員、林草專項督導和鄉鎮綜合執法監管3隻隊伍﹔全面落實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飼草料補貼、舍飼圈養補貼、龍頭企業補貼4方面政策﹔強化各類宣傳活動、全面摸清養殖底數、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監督檢查和科技支撐5方面具體舉措。
作為禁牧的關鍵環節,武川縣一直堅持禁牧不禁養原則。走進二份子鄉湖羊養殖基地,一排排標准化養殖圈舍映入眼帘。圈舍內成年湖羊膘肥體壯,不時傳來“咩咩”的叫聲,工人們正忙著打掃圈舍、添加飼料,查看羔羊的長勢狀況。“湖羊養殖基地2023年建成,共投資500萬元,佔地9000平方米。目前,存欄基礎母羊1700隻,不僅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25萬元,還為本鄉鎮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二份子鄉南蘇計村支書石繼紅說。
自2023年以來,武川縣全面推進舍飼圈養,促進畜牧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除了推行集中養殖,還推出異地養殖、自家院內養殖、加快優良品種推廣、生態移民等舉措,引導養殖戶轉變發展思路,調整產業結構。
“我們按照疏堵結合的方式,通過開展草原生態修復,提高飼草供給能力,依托三北六期工程,實施草原改良30萬畝、草原圍欄封育10萬畝、打造10萬畝飼草基地項目區,推動舍飼圈養。在棚圈建設方面給予相應補貼,目前,全縣建成棚圈7443處,建筑面積59.55萬平方米,可養殖39.7萬隻羊。”武川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和平說。
養殖量沒減少,管理一定少不了。今年58歲的老黨員李美存,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北堡鄉護林隊長。自2022年10月《呼和浩特市禁牧休牧條例》頒布實施以來,他的護林任務更重了。“一些犄角旮旯攝像頭探不到,我們就要走到跟前巡護。這片樹林是2002年開始種植,為了防止人為破壞和牲畜啃食,這些年我們就在邊上守著。”指著面前這來之不易的600多畝林海,李美存絲毫不敢鬆懈。
與李美存有著同樣感觸的趙瑞英,是武川縣可鎮烏蘭忽洞村委會羊場彎村的生態護林員,干了9年護林工作,2024年巡林軌跡遠遠超過前幾年。目前,呼和浩特市共1795名生態護林員,2024年巡林裡程達到58.82萬公裡。
為了加大執法力度,呼和浩特市壓實屬地政府、行業部門、經營單位及個人禁牧休牧責任。通過發揮林長制考核“指揮棒”作用,將禁牧休牧工作列入年度林長制工作考核細則。同時,通過實施源頭監管、智能監管,重點監管以營利為目的的養殖大戶和外來養殖戶,越境偷牧、夜牧等散養放牧行為得到制止。2024年全市共出動22684人次全方位加強禁牧監管。
與此同時,呼和浩特市在落實補貼政策方面與禁牧工作實現權責雙挂鉤。武川縣作為試點縣,從2021年開始享受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草原生態獎補面積343.4萬畝,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2785萬元,惠及農戶4.49萬戶。
禁牧是人與自然再平衡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禁伐、禁食合稱為生態空間 “三禁”,是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關鍵舉措。2025年,按照相關目標規劃,呼和浩特市將實現所有禁牧區全面禁牧,舍飼圈養等集約化養殖設施更加健全,補助補貼政策更加完善,監督執法更加有力。(記者 李國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