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煙火氣裡尋年味 四代同堂話團圓

2025年02月05日08:2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連日來,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處處張燈結彩、鞭炮聲聲,親人團聚,朋友相約,抓住春節假期的尾巴,逛廟會、品美食、看花燈……紅紅火火,年味兒十足。

初七一大早,家住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馨康小區的哈達夫妻倆就忙碌著准備當天的飯菜。窗前挂的紅燈籠,窗戶上貼的楊柳青年畫、窗花顯得格外喜慶。

正當他們忙活兒時,哈達的親家老姚兩口子攙著八旬岳母,拎著魚蝦和熏肉敲開了親家的門。

“這過年講究的就是回家團圓,一大家子一起吃飯,家裡的年味才最足!”哈達的妻子邊說邊准備著茶點,隻見她將天津的“白皮兒”糕點、蒙古族的果條、呼和浩特本地的馓子擺上了桌。

“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雖然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動動手指就能買到各種年貨,但這‘吃’的講究不能丟。”老姚的津腔津調,透著天津人對於年貨的執著,“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饸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昨兒立春咱就得吃春餅。”

鍋裡熬煮的鍋茶咕嘟作響,奶香混著炒米香漫過客廳。“這是親家手把手教的蒙古族手藝,大家快來嘗嘗。”老姚舀起熱騰騰的奶茶斟滿每個人的碗,“咱中國人過年啊,過的就是個傳承。就像這奶茶,中原的茶磚遇著草原的鮮奶,熬著熬著就成了一家親。”

20世紀60年代,老姚的父母及岳母響應國家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告別了世代生活的故土,分別從天津、河北來到了千裡之外的內蒙古。60多年的生活,內蒙古早已成了他們的故鄉。

這時,廚房裡鍋碗瓢盆奏起歡快的交響曲。“中午飯可別做太多,全部吃完,不剩下、不浪費才是最好的。”老姚的岳母在一旁囑咐著。

“飯好嘍!”莜面窩窩盛滿羊肉臊子,津味三鮮餃子挨著本地燴酸菜……一道道美食端上桌來。全家十來個人圍桌而坐,聽著長輩們給晚輩講老故事、老規矩、老習俗,屋子裡暖意融融,歡聲笑語。

哈達笑著說:“俗話說‘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我就願意聽大家念叨那些‘老皇歷’。”

“沒錯,小時候,我的父母就常常給我講民族團結的故事,告訴我要尊重長輩、愛護晚輩。現在,我也把這些道理講給我的孩子聽。”哈達的女婿附和著,“我們就希望孩子能就著咱家飯桌上多民族的美食,在歡聲笑語中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哈達家的故事,只是祖國北疆無數家庭中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故事正在陰山南北的萬家燈火中流轉。當城市霓虹遇見草原篝火,當海河津韻交織敕勒長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便在鍋碗瓢盆的碰撞中延續。他們在春節的習俗中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用愛的故事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諄諄囑托和殷殷希望。(記者 趙娜)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