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耀千年古雲中

黃河流經托克托縣。記者 馬駿馳 攝
襟河枕山,萬古如舊。
從新石器時代海生不浪遺址閃耀的古人類文明曙光,到戰國趙武侯筑雲中城﹔從秦漢設置雲中郡經略北方,再到隋雲內州、唐東受降城、遼金元東勝州、明東勝衛、清托克托廳,穿越千年的煙雲往事在這裡激蕩升騰。
古雲中,歷經多個朝代的更迭,為這片土地留下了獨特的文化印記。
托克托,延續著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多元文化在此匯聚交融、互契共生而歷久彌新。
文明曙光 遠古回響
在托克托縣黃河濕地管護中心海生不浪遺址岡梁上,一座大型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
穿越時光,古今交匯。這片廣袤的土地下面,埋藏著許多遠古文明的記憶。
1962年,位於托克托縣雙河鎮海生不浪村北500米的台地上,一處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址——海生不浪遺址被發現。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學等單位曾對海生不浪遺址兩次發掘,這座沉睡地下數千年的“遠古村庄”清晰展現在世人面前。
湮沒於地層中的房基、灰坑、陶窯以及石器、陶器等一經問世,便震驚了整個學界。持續研究獲得的大量信息,為人們繪制出一幅生動的史前畫面:5000多年前,黃河北岸,草木繁茂。初升的太陽溫暖明媚,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們或修挖半地下屋穴,磨制石刀、石斧、石鏟等石器﹔或制作小口雙耳罐、喇叭口尖底瓶等陶器﹔或開荒種地、狩獵捕魚……在山川河流間點燃人類文明的一縷星火。
考古專家田廣金先生在《論內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文中提出,仰韶時代晚期,太行山東側的大司空文化以及以筒形罐和魚鱗紋為代表的紅山文化因素相伴而至,與當地以小口尖底瓶為代表的仰韶文化相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三個系統文化共同組成的“海生不浪文化”。
經專家考証認定,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共有海生不浪文化遺址66處。“海生不浪文化”開啟了以內蒙古中南部為主要活動區域的中國早期北方民族文化濫觴,在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啟下的地位。
跨入遺址園,一眼望千年。正在建設的海生不浪大型遺址公園計劃2025年投入使用,將讓游客開啟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感受那份來自遠古的呼喚與震撼。
崇墉百雉 煙火漫卷
驅車行至古城鎮古城村。遠遠望去,雲中郡故城與古老的大黑河相依相伴,與奔流不息的黃河相守相望。
站在雲中郡故城腳下,古老的城牆殘垣雖已斑駁陸離,卻依然倔強地挺立,似在訴說著往昔的金戈鐵馬與繁華盛景。
20世紀70年代,哈拉板申村村民在田間犁地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小巧玲瓏的銅塊,頂端刻有古代官員才能使用的龜形紋,底部刻有“雲中”二字。考古專家對這枚銅塊進行了研究,証實這是漢代雲中郡丞的官印。
《資治通鑒》記載,雲中郡故城始筑於戰國時期,為公元前390年趙國君主趙武侯所筑,也是內蒙古地區出現的第一座封建城市。后來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在此推行“胡服騎射”,以革新之勇開疆拓土,在古雲中的文化土壤裡種下了堅韌與進取的基因。
此后,在將近900年的時光裡,他歷經秦、漢、北魏等數個王朝,一度十分興盛。
唐代詩人薛奇童曾經親眼目睹雲中城的繁華,並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憶昔魏家都此方,涼風觀前朝百王。千門曉映山川色,雙闕遙連日月光。
或許正是這樣的華美與富庶,為雲中城贏得了“草原第一城”的美譽。雲中郡故城現存的城牆周長超過7000米。其中唯有層高5米的南城牆保存較好。
在后續的發掘中,人們逐漸發現,不同時期建造在雲中郡故城一帶的城池總數竟然多達13個。東勝衛故城也是其中之一。
古城牆巍然聳立在藍天黃土之間,歷史的滄桑扑面而來。歷經數百年風雨,衛城的主體結構奇跡般被保存下來。沿梯道拾級而上,陽光洒在城牆上,光影交錯間,仿佛能看到往昔旌旗卷舒、軍士列陣的宏大場景。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長城以北地區修筑了329座衛城,其中為了扼守黃河水道,在托克托修筑了東勝衛、鎮虜衛等衛城,東勝衛規模最大,駐軍5600人。”托克托縣博物館館長石磊介紹,彼時,這裡兼具了易馬互市的功能,瓷器、茶葉、皮毛等成為南北雙方百姓交易的主要生活用品。
文脈千秋貫,江河萬古流。
東勝衛故城與東勝衛文化旅游區渾然天成。城牆南側,利用老舊廠房改造的北疆文化長廊中的各個場館裡人頭攢動。
在這裡,古老的遺跡和現代的建筑並肩而立,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依然能夠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古渡新生 以旅彰文
托克托縣河口古渡“君子津”久負盛名,地處黃河“幾字彎”的右上角,是現在的黃河上、中游的分界點。
一尊躺在浪花上的黃河母親塑像,在這分界線上長久地凝望。
清代中期以后,草原屯墾逐漸放開,黃河水路貿易漸次放開,河口古渡進入鼎盛期,“雙和店”“廣全店”等商號借助便利的水路也聲名遠播。
2017年,托克托縣委編制辦四級調研員柴有根在縣志編修過程中,來到河口村進行調研,在村裡拾到了一些買賣字號的老名片。
“名片上記錄了清朝晚期來往這裡的客商信息,証明當時河口的買賣字號已經開到了天津、北京。”柴有根說。
繁華如煙,彈指而過。
如今,托克托縣公路四通八達,大橋飛架南北。河口古渡雖然廢棄,但這裡的人們在追求進步與發展的道路上永不停步,始終借力於山川大地,尋求著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一河風華,璀璨絢麗。借助依河傍水的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遺存,托克托縣全面啟動河口旅游度假區建設,讓每一位游客寄情山水之間,現場感受黃河的奔騰與轟鳴。
托克托縣沿河地帶被形象地稱為“一溜灣”。這裡背風向陽,日照充足,產出的辣椒油大、色鮮、香濃﹔葡萄色美、皮薄、味香,深受人們青睞。
每年10月,美麗的場景便會在這片平疇沃野上如約而至,勾勒出秋天專屬的豐收畫卷。
在皮條溝村,一串串紅辣椒宛如“大紅燈籠高高挂”,村民們忙活著給專程過來採買的外鄉客人加工辣椒面兒﹔在郝家窯村,一串串飽滿紫亮的葡萄挂滿了藤架,果農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忙著採摘、分揀、裝箱,歡聲笑語回蕩在園子裡。
這樣的豐收源自走西口人的勤勞與堅守。數百年前,走西口來到托克托的人們,讓這片土地記住了來自遙遠他鄉的農耕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印刻在這片土地的物產之中。
從遠古一路走來的托克托,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文化的基因,是一部活著的史書,等待著人們去細細地翻閱、品味。(記者 周秀芳 許曉嵐 韓繼旺 及慶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