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成為“曲棍球名城”

這裡的曲棍球故事很動人(建設體育強國)

本報記者  吳  勇
2025年01月24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上世紀80年代,莫旗青少年在村頭進行曲棍球比賽。
  莫旗旗委宣傳部供圖
  圖②:2024年男子曲棍球亞洲冠軍杯賽,中國隊員(左)在比賽中進攻。
  本報記者 吳  勇攝

  核心閱讀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被譽為“曲棍球之鄉”,多年來,莫旗運動員是曲棍球國家隊的重要構成。用柞樹枝干做簡易球杆、在國際賽場接連突破……這片土地見証著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的碰撞,也凝聚著建設體育強國的力量。

  

  80歲的達斡爾族老人哈森,學會了用智能手機看賽事直播。2024年男子曲棍球亞洲冠軍杯賽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舉辦,讓這位我國首位曲棍球國家級女教練心潮澎湃。賽事中,不被看好的中國男曲連克好手奪得亞軍,刷新在亞洲冠軍杯賽上的最好成績。這支國家隊中,有7名莫旗運動員。

  國際曲聯主席馬戴亞布為莫旗頒發了“曲棍球名城”牌匾,並簽發“曲棍球源鄉”紀念冊﹔亞洲曲棍球聯合會執委會主任古拉姆·高斯還簽發了“榮耀曲棍莫旗典范”紀念冊。種種嘉獎,彰顯了莫旗為曲棍球運動作出的貢獻。

  哈森從事了一輩子曲棍球工作,是國家級非遺“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代表性傳承人,參與了中國曲棍球運動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歷程,見証了無數達斡爾人走上曲棍球職業賽場的身影。“作為其中一分子,我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哈森動情地說,“男曲取得突破,女曲獲得巴黎奧運會亞軍,成績來之不易,榮譽背后的莫旗故事很動人。”

  一個個“腳印”見証熱愛

  駕車沿蜿蜒的山路駛入莫旗,大興安嶺南麓特有的柞樹,在雪地中站得筆直。在莫旗長大的孩子,常常就地取材,用柞樹枝干做成簡易球杆,在空地上奔跑打球——莫旗曲棍球訓練基地副主任孟立志曾是其中之一。他從鄉野土場,一路打進專業隊,進入國家隊,曾參加多哈亞運會、北京奧運會等重大賽事。

  走進達斡爾民族博物館曲棍球歷史展廳,可以看見曲棍球運動的“生長”。現代曲棍球運動1908年首次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新中國成立后,為填補競技體育空白,當時的國家體委派專家組到全國各地考察曲棍球運動開展情況。專家組來到莫旗,驚喜地發現達斡爾族傳統運動“波依闊”(達斡爾語,意為“曲棍”),無論是比賽器材還是競賽規則,竟和現代曲棍球運動頗為相似。1976年,中國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隊在莫旗組建。“大多數隊員是達斡爾族。”莫旗曲棍球訓練基地原主任鄂文舉回憶。1980年,哈森倡導建立了中國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隊並親自執教。

  近50年來,莫旗運動員是曲棍球國家隊的重要構成,還有不少人成為國家隊、省隊教練員,作為裁判員活躍在國內外賽場……1989年,莫旗被中國曲棍球協會認定為“曲棍球之鄉”。中國莫力達瓦曲棍球訓練基地、中國曲棍球博物館落戶莫旗,第一支中國曲棍球隊的誕生、第一部中國曲棍球規則的制定……一個個“腳印”,彰顯著莫旗人對曲棍球運動的熱愛。

  從低谷中奮力前行

  賽場內,選手各司其位,開場哨音劃破寧靜。綠茵場上,選手奮力揮杆,球未至而聲先起。

  “莫旗有良好的曲棍球群眾基礎,這裡的觀眾不僅看得懂比賽,還能喊出很多球員的名字,這在其他地區很少見。”中國男曲領隊王彤說,“在莫旗,曲棍球一點都不小眾。”

  每當看到球場上生龍活虎的徒弟,51歲的孟立志准會想起年輕時的自己,“那時候的條件大不如今,但人們苦中作樂,滿腔都是對曲棍球的熱愛。”

  莫旗曲棍球隊剛成立那幾年,訓練比賽條件都很艱苦,甚至沒有一塊合格的比賽場地。2002年,訓練場草皮年久殘破,無奈之下,莫旗隻好用隊員“換”草皮,包括孟立志在內的7名隊員被交換到其他球隊。日常訓練,隊員們睡過看台、住過倉庫、買站票去參加集訓……“訓練后能吃上食堂的大鍋飯,是那時的幸福時刻。”孟立志記憶猶新。

  為了曲棍球的發展,后來成為我國第一位曲棍球國際A級裁判員的尹玉峰四處奔走。中國曲棍球協會主席雷軍回憶,十幾年前,他幾經輾轉來到莫旗,見識了“曲棍球之鄉”的底蘊,為莫旗爭取支持。

  漸漸地,隊員們的成績越來越好,隊裡的條件也日益改善,隊員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在全國各類比賽中,內蒙古男子曲棍球隊共獲得50多個冠軍。在國際賽場上,中國男曲獲得亞運會亞軍、奧運會第十一名和世界杯第十名等歷史最好成績,每一次都有莫旗運動員的身影。截至目前,莫旗為各省隊培養運動員、教練員500多名,其中200多名運動員、30多名教練員入選國家集訓隊。

  探索體教融合新路子

  在2024年男子曲棍球亞洲冠軍杯賽的比賽間歇,7名海外裁判員來到莫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指導曲棍球專業的學生訓練。

  “受益匪淺!”在一旁全程觀看指導的副校長於愛軍感慨,“他們是專業人士,跟我們日常的訓練思路有所不同,特別注重在培養團隊意識的前提下發揮個人特長。”

  一場訓練賽下來,曲棍球專業初二學生敖漢澤大汗淋漓。得知專家們夸贊他的表現,少年既羞澀又興奮。“國際大賽在‘家門口’舉辦,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已經進行了4年專業訓練的敖漢澤說,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運動員,“我們有這麼好的訓練場,條件比過去好得多,我會加倍努力。”

  2015年,莫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開設了曲棍球專業,目前已為專業隊輸送了多批運動員。今年,學校又同其他高等院校開展聯合辦學,招收曲棍球專科學歷特長生,讓運動員邊打球邊接受專科學歷教育,打通了曲棍球運動員的升學通道。

  “推進體教融合,有助於培養后備人才。”鄂文舉說,經過多年實踐發現,球員要想突破技術瓶頸,要從提高文化素質入手。

  目前,莫旗40所中小學校全部開設了曲棍球課程,其中39所學校組建了校級曲棍球隊,還成立了全旗級別的U10、U12、U15曲棍球半專業精英班。“借助莫旗濃厚的曲棍球氛圍,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建立了一整套培養培訓體系。優秀隊員有機會直接接受專業隊選拔,為曲棍球運動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保障。”莫旗教體局局長劉金柱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4日 13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