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內蒙古兩會 | 人大代表講履職故事:不變的信心和決心
從鹽鹼地到高質量耕地,從發展受限的邊陲小鎮到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從煙囪高聳的老工業到高質量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在內蒙古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通道”上,代表們分享有溫度、接地氣的履職故事,一句句懇切的心聲傳遞著民生溫度,傳遞出信心與希望,匯聚成團結奮斗的力量,激勵著奔跑中的內蒙古步步為“贏”。
砥礪奮進,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多年來,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和團隊一直致力於耕地保護與利用研究,突破了多項卡脖子技術,創建了農田“保-養-用”綜合技術體系。對於如何實現農牧業生態與生產協調發展,路戰遠表示:一要以科技“突圍”工程為引領,持續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二要妥善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產發展的關系,制定出台《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條例》﹔三要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制定出台《內蒙古生態農牧業發展行動計劃》。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右)和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興安盟阿爾山市明水河鎮黨委書記、黨群服務中心主任祁學東(左)在代表通道上分享履職故事。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保護提升耕地質量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自治區人大代表、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生態與資源保護中心主任王偉妮講述了鄂爾多斯採取“查-改-提-監-控”的閉環舉措,全方位化解鄂爾多斯“天崩開局”,有效提升耕地質量。
“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我知道,農村要發展,首先要靠種地,地裡有收入,土地是關鍵。”2024年,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嶸安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瞿倉所在的公司實施了一批高標准農田、設施農業、鹽鹼地改良、農業大棚等項目,開展了針對農民的各類技能培訓,積極投身鄉村全面振興。
“草原是牧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也是牧區可持續發展之本,更是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治區人大代表,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旗委副書記、旗長陶麗表示,陳巴爾虎旗打好“保護”“轉型”“富民”三張牌,助力系統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推動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
烏蘭察布市是全區綠色農畜產品優質產區。關於如何全力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自治區人大代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旗委副書記、旗長班秀萍介紹,要圍繞“綠色化”“產業化”“品牌化”“融合化”,讓農產品有量更有質、有身份更有身價、有名氣更有市場,讓農牧民有活干更有錢賺。
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面對記者提問,自治區人大代表、興安盟阿爾山市明水河鎮黨委書記、黨群服務中心主任祁學東介紹了阿爾山明水河鎮獨特的秀美風光,並給出明確的發展思維:一是“旅游”和“富民”兩隻手一起抓。二是“文化”和“藝術”兩條路一起闖。三是“民生”和“民心”兩張卷一起答。
守正創新,以新質生產力錨定高質量發展
烏海市打造全球最大BDO一體化生產基地,為產業升級、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未來,將堅定不移走好‘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路子,積極推進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和協同創新,提升產業‘含新量、含金量、含綠量’。”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三維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振德話語裡滿是創先爭優的自信和勇氣。
多年來,包頭市發展新能源的成績令人振奮:全市在建新能源項目1228.5萬千瓦,建成全球首批大規模綠電制氫項目,成功下線全國首台套固態儲氫裝置、全球首台氫能源礦用車……關於如何追“風”逐“日”、向“新”而行,加快打造“風光氫儲車”一體化新能源體系,自治區人大代表、包頭市發改委主任石鐘琴表示,將以項目攻堅,打造“新增量”﹔以系統集成,積蓄“新動能”﹔以誠心服務,激發“新活力”。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包頭市發改委主任石鐘琴(右)和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嶸安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瞿倉(左)在代表通道上分享履職故事。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我的工作單位創源金屬公司就是地區綠色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我既是見証者,也是實踐者。”內蒙古創源金屬有限公司質管部部長楊峰表示所在的公司多年來一方面積極開展傳統煤電機組技術改造,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加快推進150萬千瓦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煤化工管理部設備管理主任級工程師訾旭華介紹,他所在的公司重視對科技研發的投入,2024年研發投入超6億元,取得專利授權98件,積極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職業教育是服務產業發展、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潘志勇介紹,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圍繞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大局,以就業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開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開設理想汽車“揚帆計劃”訂單班等特色班級,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真抓實干,民生保障扎實有力
“以前治療糖尿病的二甲雙胍緩釋片,一盒大概30元,集採之后降到了3元左右,降幅高達90%。”自治區人大代表,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醫療保障局局長王疆說,醫療機構要積極推進支付方式改革、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採購、醫保目錄動態調整,讓參保老百姓減輕經濟負擔,讓健康更有保障。
邊疆穩,百姓富。2024年,策克口岸通關過貨量突破2400萬噸,進出口貿易額達150億元,再創開關以來歷史新高,改變了過去“酒肉穿腸過”的問題,進一步加快了口岸經濟與腹地經濟的聯動、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的轉型。自治區人大代表,額濟納旗委副書記、旗長策克口岸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布和介紹。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額濟納旗委副書記、旗長,策克口岸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布和(右)和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生態與資源保護中心主任王偉妮(左)在代表通道上分享履職故事。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保民生不僅要解決老百姓的生活問題,也同樣解決邊防戰士的生活需求。“原先邊防連隊關閉網購的物品隻能送到就近的鎮或蘇木,常常十天半月也到不了官兵手中。如今每個邊防連隊都有自己的快遞站點,網購的物品能及時送達。”自治區人大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32107部隊李方園用邊防連隊的切實變化,闡釋了自治區“水電路訊”基礎設施軍地一體化建設推進以來,邊防一線哨點逐步實現水電通、道路通、信息通、物流通,為戍邊戰士守衛邊疆解決了后顧之憂。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百姓富起來了,創新創造的氛圍濃起來了,發展的勢頭揚起來了。“通道”上一句句懇切的發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也是內蒙古人大代表的履職縮影,折射出內蒙古牢記囑托,擔當作為,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的實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