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寧區:近享便利 “圈”出美好

近年來,烏蘭察布市集寧區以社區為依托,推進文化、醫療、志願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讓吃住行盡收眼底。
家住前進路街道育人社區的燕中平,每天早晨7時出門,步行10分鐘就能來到廣場健身鍛煉,晨練結束后5分鐘的路程到達農貿市場,選好蔬菜回家做飯……出小區大門步行15分鐘內,衣、食、住、行、購都能解決。
要去哪、先看圖、不用愁,“平面導游”提供快捷服務。在15分鐘便民生活圈導視圖上,學校、書店、藥店、農貿市場等,這些場所的位置、距離、方向在一張圖上一目了然,居民可以高效准確地找到想去的地方。“15分鐘便民生活圈”,就是要讓市民在以家為中心的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享有較為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通過構建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社區服務圈,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居民們最直觀感受就是:從自己家出發,步行15分鐘,1公裡左右范圍內,就可以找到滿足各類生活基本需求的場所。
在新體路街道外運社區日間照料室,嶄新的療養設備整齊排列,幾位老人正在儀器上做理療,不時地聊天、嘮家常。“我有關節炎,腸胃也不好,敷完中藥包后,現在感覺腿不疼了,也能做少量的運動,比之前好多了。”嘉苑小區居民張月維說。
一直以來,集寧區不斷創新舉措,從居民“衣食住行”著手,持續優化“家門口”服務,讓居民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便民市場、學校、藥店、社區服務中心等地。這一舉措,不僅暢通了城市經濟“微循環”,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給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中午11時30分,橋東街道“為老餐廳”漸漸熱鬧了起來。嶄新明亮的餐廳裡,67歲的居民陳懷玉正與幾個老熟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
“自從有了這個餐廳,兒女再也不用來回跑給我做飯了,這裡飯菜種類比較豐富,價格實惠,離家近,我經常來。”居民陳懷玉笑著說。餐廳內的飯桌上,既有牛肉燉蘿卜、宮保雞丁這樣的“硬菜”,也有豆腐干炒芹菜等素菜。
安享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個家庭的關切。集寧區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讓養老服務更暖心、管理更規范,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天剛破曉,爵仕郡南門超市老板孫蘇義就忙開了,早上8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已整整齊齊地擺在櫃台上﹔一旁的面食店老板也忙著和面燒水,等待顧客光臨……
“選擇在小區附近開店,就是看中這裡的煙火氣。這裡的居民都很和氣,更像是鄰居和朋友。”孫蘇義說。
作為聯通城市經濟微循環的“毛細血管”,“15分鐘便民生活圈”一頭連著居民群眾,一頭連著商戶,既“圈”起了居民在購物、醫療、餐飲、教育、文化、運動等方面的需求,給居民帶來了便捷的生活和消費體驗,也促進了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繁榮發展,為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一個“小而全”的便民生活圈,不僅要有豐富、多元的消費場景,還要有較為完善的教育、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設施及服務配套。這種多元化的布局能夠更好地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也有助於推進城市運營和社會治理,帶動消費、促進就業。
對此,集寧區將“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工作與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完善社區建設等多項工作相銜接,同謀劃、同選取、同推進,推動便民生活圈、養老托育圈、文體健身圈等“圈圈整合”,形成優勢疊加,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經驗。15分鐘,不僅是時間的尺度,更體現著城市治理的溫度和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數。這看似短短的15分鐘,背后是人們對衣食住行、醫療康養、休閑娛樂的切實需求,是集寧區在因地制宜提升城市服務、滿足群眾需求過程中,邁出的一大步。(記者 郭奇男 集寧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諾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