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弦歌一脈承

賽罕區大黑河。記者 馬駿馳 攝
游目騁懷,文脈尋蹤。
走進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於大黑河畔探尋古老遺跡,在豐州故城感悟歷史滄桑,去看星火閃耀的白塔火車站,去聽絲路樂器的合奏共鳴……
生活在這片美麗富饒土地上的人們,在悠悠歲月中,始終吟唱著和美歌謠,從歷史深處走來,向美好未來奔去。
瑩瑩白塔 彌彌黑水
“晴空高顯寺中塔”!
700多年前,當元代名臣、“北京中軸線”創始人劉秉忠路經豐州時,也應是個晴空萬裡的天氣,一座雄偉的白塔高聳雲間,塔身224面銅鏡折射出的太陽光,璀璨耀眼。
這是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位於賽罕區白塔村遼代豐州故城遺址內。
歷經風霜雪雨,白塔洗盡鉛華巋然屹立。
樓閣式的佛塔,塔身涂了白堊土,通體潔白,八角七層,高55.6米,造型穩健、古朴典雅。耳畔有千年前的風吹過,塔檐風鈴叮當,清脆澄澈。
“遙聽風鈴語,興亡話六朝。”跟隨賽罕區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平走進豐州故城博物館,恍然入夢。
豐州故城始建於遼神冊五年(920年),遼金元三代沿用,自建城至廢棄,長達450年之久,書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篇章。
展廳數字化的設計,可使參觀者“置身”契丹使朝聘的場景﹔可“穿行”染巷,剛剛印染過的布匹,在微風中颯颯飄動﹔可從白塔飄香的墨書題記看到繁華如夢的豐州城。
萬部華嚴經塔內牆壁上保存了金代以來的漢文、契丹小字、女真文、回鶻體蒙古文、八思巴文、古敘利亞文和古波斯文題記以及金代石碑六塊等珍貴的文字資料200余條。
遙想當年,登上白塔的劉秉忠一定看到了豐州故城內外彌彌河水、離離禾黍,車水馬龍、人聲喧闐。
離開豐州故城,登上大黑河畔的觀景平台,來了一場穿梭歷史與現代之旅。身形環顧間,將城市的現代、工業的硬朗、河水的綿柔盡收眼底。
賽罕區現有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59處,幾乎全部分布在大黑河兩岸。起自新石器時代,層層疊疊、連續不斷的文化遺存書寫著賽罕大地悠久的歷史,鐫刻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擁有的智慧與才華。
“大黑河為黃河的一級支流,漢代稱荒干水,北魏名芒干水,隋唐稱金河、紫河……僅從大黑河的名稱更迭就可看出,漢、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多個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過。”青年文化學者趙子陽說。
人與河,在悠悠歲月中共生共長,譜寫了一曲曲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交響樂章。
近年來,賽罕區在大黑河沿線共實施了花海之約、湖灣林舍等11個項目,構建了一個融合自然生態、游憩休閑、文化旅游等多元素的濕地公園。人們在大黑河兩岸可以“傍碧海而憩、穿花海而游、踏青草而依”。
“將來,我們會再增加可視化、可體驗的人文景觀,充分利用、展示大黑河這條生命之河、文化之河的歷史底蘊。”賽罕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胡海波說。
星星之火 錚錚鐵骨
“京張”二字,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特殊分量。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干線鐵路,負責修建這條鐵路的,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在京張鐵路延伸線上,今賽罕區巴彥街道羅家營村西南方有一座白塔火車站舊址,是京綏(平綏)鐵路沿線現存極少且保存較完整的三級小站,於1921年建成通車,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白塔火車站讓歸綏地區與內地產生了更緊密的聯系,也讓先進思想從北京進入北疆地區。”李平說。
走進這座小站,似乎能聽到詹天佑百年前的疾呼,“莽莽神州,豈長貧弱?”“應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
可兩個發現讓記者內心久久無法平靜,一是青磚灰瓦的站房,檐下卻有一圈綠色木柱的回廊﹔二是站房旁邊筑有兩座碉堡。這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印記。
1937年10月,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淪陷后,白塔火車站成為了日偽軍的軍事要地,但當時的抗日武裝力量從未放棄過對這一戰略要塞的爭奪。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裡,這裡也成為地下黨組織西進歸綏、北進大青山,傳遞消息和開展抗日工作的節點位置。
距離白塔火車站1公裡處的名言小學,於1936年誕生了歸綏東郊第一個黨支部,成為劉洪雄、楊植霖、王建功、高鳳英等共產黨員秘密活動的總部。
在名言革命史館前,佇立著劉洪雄烈士雕像,永遠定格了他33歲的模樣,年輕的他堅毅而深情地望著這片熱土。
“當時劉洪雄把學校作為基地,播撒革命的火種,培養出王之德、劉璧、張德魁等16名共產黨員,他們日后成為開辟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和堅持敵佔區地下工作的中堅力量。”《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志》副主編武忠貴說。
白塔火車站、京張鐵路見証了民族榮辱,也見証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誓死捍衛國家尊嚴的家國情懷。
不遠處,京包客運專線上,一列復興號動車組疾馳而過。仿佛在向無數先輩致敬: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裊裊樂音 洋洋大觀
這是人間的煙火,這是生活的滋味。
鐵匠鋪、油坊、燒麥館,炕圍畫、高蹺秧歌、二人台戲服……北疆印象文化藝術中心一樓非遺民俗館搭建出溫暖踏實的北疆生活場景,勾勒出一幅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交織共融的和美畫卷。
“我們在這裡多點多形式地嵌入式集合了賽罕區260件非遺項目的實物展示和項目簡介。”賽罕區文化館館長孫慧平說。
2024年以來,賽罕區依托豐富的博物館與文物資源,以市場化思維,謀劃打造了約9600平方米的北疆印象文化藝術中心,集地方歷史、音樂文化、電影藝術於一體,成為展示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
徜徉其中,能清晰感受到文脈的流淌。
展陳中泥塑活靈活現的人物造像,讓記者不禁聯想到一組賽罕區出土的北魏時期的舞樂陶俑。處在中間位置的舞者,雙臂抬高如同鳥翼,華服下擺張開,配合長袖翩翩起舞,其他樂者做出吹、拉、彈、打擊等動作。
遺憾的是,這組陶俑沒有樂器的形象。
“也許在二樓,能夠找到他們表演使用的樂器。”北疆印象文化藝術中心負責人莫日根其木格說。
笙、管、竹笛、琵琶、四胡、箜篌……館內展出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吹奏樂器、彈撥樂器、弓弦樂器、打擊樂器等約3200件精選藏品,琳琅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在中國的“禮樂”傳統之中,“樂”有“和”“同”的文化功用,而且實現這種“和”“同”的空間規模,可以衍擴至於“四海之內”。
絲綢之路橫跨60余國,穿越多元民族與文化的廣闊疆域。“這些樂器展現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包羅萬象的寬廣胸懷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它們以獨一無二的音色相互交織,彈奏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諧共處、文明交流互鑒的美麗樂章。”莫日根其木格說,“未來,我們將致力於將展陳從‘無聲’變‘有聲’,讓游客能聽到樂器發出的美妙樂音。”
這是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創新。
在中華民族文明長河裡,中華先民始終保持主動創新的精神魄力。如今的賽罕區,牢固樹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工作理念,正在奮力架梯搭台,讓更多創新主體“唱好戲”!(記者 李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