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市委常委、海勃灣區委書記郭軼杰:
改革創新促發展 實干擔當惠民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高度,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烏海市海勃灣區以高度的政治自覺、篤定的政治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第一時間研究制定落實舉措,堅持改革破題、制度破難、行動破局,以蒙古馬精神攻堅克難,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取得新進展,近日,記者採訪了烏海市委常委、海勃灣區委書記郭軼杰。
內蒙古日報:如何以改革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郭軼杰:以改革思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打造農業發展“新引擎”。全域6543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工程進度超自治區平均水平。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改造,行政村通硬化道路、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率100%。以農業的高效精品發展為改革方向,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成功助推烏海葡萄入選“中國農業品牌名錄”。團結新村、王元地村獲評自治區鄉村旅游重點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讓美麗鄉村建設活力綻放。
內蒙古日報:如何以改革加快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郭軼杰:堅持以綠色發展作為工業轉型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以礦權、洗煤、焦化整合為傳統產業轉型重點,煤礦整合深入推進、非煤礦山整合全部完成,煤炭洗選整合有序開展,2個500萬噸綠色低碳加工貿易產業園開工建設,焦化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進。圍繞烏海市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建設目標,創新建立重點項目“白名單”服務機制,加速推進清陶能源固態電池、晶聖光伏組件及發電薄膜等56個新簽約項目,H型鋼、鋰電池正負極材料、BDO等項目建成投產,新興產業起勢成勢。
內蒙古日報:如何以改革促進服務業整體提檔升級?
郭軼杰:聚焦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打響“沙漠看海·中國烏海”旅游品牌影響力,形成以烏海湖景區為核心的7條精品文旅線路,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382.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47億元。以發展“四個經濟”“政府引導+企業聯動”等多項舉措激發消費潛能,政府投資1000萬元撬動消費9.4億元,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案例集。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全國西部區域首家北大工程實驗室順利入駐,烏海服務中心進駐天津港,助推本土產品沖出國門。
內蒙古日報:如何以改革完善社會民生事業優質保障?
郭軼杰: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改革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起跑線”“指揮棒”、監督制、崗位職稱薪酬榮譽制4項改革舉措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形成緊密型、聯盟型教育集團10個,代表烏海市順利通過自治區首批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驗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建設,構建三級城鄉全覆蓋的醫療服務體系,形成“大病在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建成由1個區級調度指揮中心、4個養老機構,45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106個為老服務組織構成的養老服務體系,率先在自治區實現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持續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海區慧就業”服務平台強勢上線,建成城區南北2個“一站式”零工市場,城區90%臨時務工群眾告別“馬路打工”。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標准實現七連升,位列自治區前列。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動城市“顏值”提升。完成全城地下152公裡鑄鐵燃氣管網改造,做好城市“裡子”﹔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46個、完成率96%,新建口袋公園36處、新增綠地20余萬平方米、新增停車位8218個,做好城市“面子”。在自治區率先實現城區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居民生活更加舒適便捷。下一步,海勃灣區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和自治區黨委工作要求,以及烏海市委具體安排,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苦干實干、奮勇爭先,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海勃灣新篇章!(記者 徐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