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城牆根兒,仿佛穿梭於歷史與現實的時空隧道——
呼和浩特市護城河北街成打卡新地標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一頭是潮流店鋪,一頭是古城牆、居民區。這裡既有市井的煙火氣,又不乏時尚格調。舊時城牆與現代商街在這裡相映成趣,別有韻味。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護城河北街“蛻變”了。咖啡店、烘焙店、茶館……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詮釋著這條古老街道的多元與包容。
“我們店是全天營業,有不少大學生特意過來打卡,有路過的游客也會進來看一看,不少是外地人。”“MUHE慕和”烘焙店的老板韓鎮宇告訴記者。
東護城河北街在網絡上頻繁“出圈”,成為呼和浩特市“新晉”網紅街之一。
“看了小紅書上的攻略,就特意來打卡這條街了。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不會讓人感覺商業的生硬,很有呼和浩特標簽的存在,真的是不虛此行。”想來北方感受一下的南方“小土豆”李一狄笑著說,這條很有內蒙古特色的“網紅老街”顛覆了她對呼和浩特的初印象。
事實上,不僅是第一次來到護城河北街的游客對這裡感到驚喜,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居民也驚嘆這裡的變化。
“我從小就在城牆邊長大,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都在附近。上大學離開時這裡還是破破舊舊的,這幾年變得我都認不出了。”林燕燕指著一家店說,“這家以前就是一個不起眼的骨頭館,生意一般。你看現在,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剛才還有一群外國人來這兒喝咖啡呢。”
的確,一直以來護城河北街隱匿於城市喧囂之中,如果沒有北邊那條古城牆,和別的巷子別無二致。
這一切的變化始於2022年。新城區東街街道通過“老城活化微更新”,與房主深入洽談街區內的閑置房產出租事宜,換取老舊社區保護與發展的空間,成功吸引多家品牌入駐,護城河北街迎來了新活力。
“我2022年就來這裡開店了,起初只是看上這城牆古色古香的氛圍感,覺得跟我們圍爐煮茶的調子很搭。社區服務真的做得太好了,在這裡發展又有了歸屬感。”在“茶爐”主理人郝智看來,護城河北街的整體營商環境好是各家商戶收入穩定向好的重要保障。
洽談商鋪、對接租金、規劃發展方向,東街街道堅持挑選適合的商戶進駐。橫向盤活區域資源,縱向引導商鋪握指成拳,形成了整體業態、“扎堆效應”。將各類資源“擰成一股繩”,讓商鋪在街區“差異化”良性發展,避免了惡意競爭,也將“引流效應”發揮到最大化。
“引流效應”不僅吸引來了消費者,還吸引了不少准備在這裡創業的年輕人,張鋒就是其中之一。
“來這裡開店是聽朋友說這條街非常有特色,在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很火。我們就過來實地考察了一番,發現這條街整體規劃跟我的定位不謀而合。”張鋒經營的是一家漢堡店,將西式餐飲與傳統街景相融合后,帶來的是不斷增長的客單量。
“沒想到這裡的人文環境更好,商戶之間因為沒有相同品類的競爭相處融洽。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會經常來了解經營情況,及時幫我們解決問題。”張鋒笑著說,“我希望這條小街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護城河北街“火出圈”的背后,實則是一場基層治理機制改革的成功。
“我們東街街道通過強組織、優服務、建機制的方式,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徑,不斷激發老城區的新活力。”新城區東街街道黨工委書記邊岩杰說。
依托轄區內“綏遠城歷史文化展館”“綏遠城牆舊址”等獨特的文化資源,東街街道按照“黨建引領、多元治理、資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思路,以印象綏遠為題材打造“護城河北街活力街區”。
在聚集人氣、提升商氣的同時,東街街道同步做好街區規劃布局、規范管理、亮化改造等工作,協調城管、交警、物業等單位,為周邊商戶和消費者提供300余個停車位和潮汐車位。
目前護城河北街的24家特色店鋪經營得有聲有色,包括咖啡館、面包坊、主題餐飲、服裝服飾等多個品類,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服務。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堅持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和老建筑的文化價值,深挖北疆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文旅商融合發展作用,聚力打造主題各異、體驗豐富、場景互動的特色消費場景。”邊岩杰說。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流光溢彩的護城河北街散發著迷人氣息。
走在城牆根兒,仿佛穿梭於歷史與現實的時空隧道。
人們“偷得半日閑”來這裡放空、社交,享受音樂、美食,悠哉快哉。(記者 鄭學良 實習生 梁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