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推動小農戶搭上現代農業“快車”

冬日,走進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鎮常善村村民張文忠家,年過60歲的老兩口提起2024年收成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以前無暇耕種的90畝地交給聯合會托管后,耕種、收獲都不用操心,我隻負責澆水灌溉,其余時間在家養了30頭牛,現在每年收入都超10萬。”張文忠說。
面對“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難題,經棚鎮黨委創新建立農業發展合作聯合會,通過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統一開展耕種收獲生產服務,為全鎮農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目前,有農戶會員5600余戶,受服務家庭實現每年戶均增加收益2300元。
黨建引領農業發展合作聯合體,是赤峰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模式之一。農業社會化服務,即指運用社會各方面力量,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各種服務,幫助農業生產單位克服自身規模小的弊端,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赤峰市把社會化服務作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金鑰匙”,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強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經營模式,加快健全便捷高效、覆蓋農業生產全環節全鏈條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針對合作社發展中缺少抵押物、貸款難的情況,我們將合作社融資需求分類推送給市擔保集團,擔保集團與金融機構合作向合作社法人代表授信﹔同時依托赤峰市集體產權交易信息共享服務平台,與建行赤峰分行合作,開展承包地抵押貸款服務,解決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赤峰市農村牧區發展促進中心主任付曉輝說,2022年以來,累計在金融機構抵押土地34.58萬畝,授信10.18億元。
與此同時,赤峰市加大扶持政策,重點支持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21年至2024年,赤峰市累計投入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27457萬元,完成農業生產托管服務414萬畝,年扶持社會化服務主體200家以上。服務主體規模不斷增大,服務質量不斷提升,逐漸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農機大戶帶動、黨建引領農業發展合作聯合體等多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模式,帶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巴林右旗佰吉納農牧業機械專業合作社通過入股、流轉土地及草牧場的方式把11000畝零散土地整合在一起,方便大型農機具開展作業,實現零散土地的流轉和集中﹔林西縣眾盈新農牧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集中購置農資、精量播種、科學施肥植保等措施實現每畝地節支60元,增產100斤,畝節本增效180元以上﹔元寶山區金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進行合作,選取適宜當地生長條件的種子品種和耕種技術,每畝地增產100公斤以上……
如今,赤峰市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近4000家,年服務能力1000萬畝左右,服務小農戶50萬戶以上,受服務農戶年均純收入比一般農牧戶高出30%以上。(記者 王塔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