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崇文玉泉正青春

2025年01月04日10:5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塞上老街旅游休閑街區。圖片為資料圖片

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由清康熙“御馬刨泉”的美麗傳說而得名。

塞外繁華處,古韻映青城。

塞上老街人來人往,依然繁華熱鬧﹔大盛魁的商業傳奇,依然觸動心弦﹔昭君墓的夕陽晚照,依然從容輝煌……

一處處文化古跡從歷史深處走來,穿越千年的回響,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崇文玉泉的文脈流淌。

明清遺韻 歲月悠長

走進玉泉區大召寺廣場,從東口穿過正面寫著“塞上老街”、背面題著“明清遺韻”的牌樓進入老街,兩側青磚黛瓦的建筑一間挨著一間,寬檐翹角、雕梁畫棟。恍惚間,仿佛穿越到明清繁華的歸化城。

塞上老街又名通順街,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這條全長380米的老街,既見証了老城的歷史變遷和繁盛浮沉,也見証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穿越歷史時空,可以看見英勇的阿拉坦汗和聰慧的三娘子琴瑟和鳴,締造歸化城的身影﹔聽到塞外老街客商雲集、車水馬龍的嘈雜聲,茶樓酒肆熱鬧的吆喝聲……

1571年,駐牧於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領阿拉坦汗被明朝封為“順義王”,同時達成通貢和互市協議,結束了北方近200年的紛亂狀態。第二年,阿拉坦汗和妻子三娘子召集能工巧匠,歷時3年,在大青山之南的今玉泉區境內,興建了一座青磚城池,明廷賜名“歸化城”,當地百姓稱“庫庫和屯”,漢譯為“青色的城”。

清代至民國時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萬裡茶道的加持,歸化城成為溝通草原與內地的商業中心。

“小部梨園同上國,千家鬧市入豐年”,是清代詩人王循對歸化城市廛繁華的描述。

晉商在歸化城開拓打拼,鄉愁總在心頭縈繞。晉劇載鄉愁,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美食解鄉愁,山西的面食與草原的牛羊肉碰撞交融,獨具特色的焙子、燒麥等美食應運而生。

坐落在塞上老街的“三和元”是呼和浩特餐飲界名副其實的老字號,始創於清同治十一年,與老街如影隨形。

被譽為“舊城活地圖”的民俗專家曹建成,對老街舊業頗有研究。他指著“三和元”的招牌介紹,這家飯館原名叫義順齋,后改名通順齋,又更名三和元。他家也賣過早點,每天早上在門前支起大鐵鍋炸油條,當地人叫“香油馃子”,數十米外就能聞到香味。

塞上老街可以追溯至大召寺興建之時。當時這裡是工匠們的臨時駐地,逐漸演變成一處繁華的商業街。

今天的塞上老街,已經成為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外地游客的打卡地,輻射形成了“四街八巷二十四院”的文化游覽街區。

萬裡茶道 駝鈴聲遠

塞上老街鱗次櫛比的店鋪,向游人昭示著曾經的繁華過往,當年這裡聚集著許多富商,尤以大盛魁、元盛德、天義德三大旅蒙商號最為耀眼。

“一個大盛魁,半個歸化城”。大盛魁是當時歸化城最大的商號。極盛時有員工六七千人,商隊駱駝近二萬峰,200多年的時間裡,在內蒙古和其他地方設立的分庄、分號、票號、牧場、馬庄、羊庄和茶葉加工廠多達幾十個,經營物品“上自綢緞,下至蔥蒜”,應有盡有。

“從清康熙中后期創立到民國初年,大盛魁是內蒙古地區最大的旅蒙商號,總部初設烏裡雅蘇台,后遷入歸化城。商號駝隊足跡縱貫中蒙俄三國,橫跨歐亞大陸,是萬裡茶道上的旗艦。”大盛魁文化博物館館長趙正偉自豪地介紹。

駝隊一動百業興。以歸化城為中心,輻射周邊,直達草原的貿易,搭起了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相融的橋梁。南來北往的客商們,20萬峰駱駝的運力,奠定了當年歸化城國際商都的地位。

“南來煙酒糖布茶,北往牛羊駱駝馬”。萬裡茶道以運送茶葉為主,同時兼營皮毛、緞布、鹽鐵、瓷器等各項日用雜貨,不但是雙向商貿通道,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這條國際通道繁榮了兩個半世紀,在人類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朝時曾有民諺這樣唱道:“從南京到北京,紅火不過歸化城。”隨著城市的興盛,隨官僚、晉商流入塞外的晉劇等藝術也日漸繁榮。《綏遠通志稿》中稱:“歸化僅彈丸之地,茶樓酒肆大小數十百區。”

昭君出塞 千古流芳

2024年“五一”期間,沉浸式表演《千秋昭君塞上情》在塞上老街火熱上演。演出依托既有的玉泉區合和街、二十四院、塞上老街等古風建筑,搭建簡易情景舞台進行,以其厚重的質感、精彩的演繹深受觀眾喜歡。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穿越時空的長廊與千年對望,昭君出塞的故事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頌歌。

公元前33年,昭君作別長安,帶著能工巧匠、耕種工具、紡織技術等,北渡黃河,走向草原,走上了胡漢和親、漢匈友好的政治舞台。

歷史學家翦伯贊評價:“昭君已不再是一個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再是一座墳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

昭君墓,又稱青塚,位於玉泉區南郊6公裡處,所處區域幾經擴建,成為現在的昭君博物院。

博物院廣場上矗立著一尊漢白玉昭君雕像,是昭君的“娘家”——興山縣贈送的。塑像上的昭君,端庄素雅,含笑眺望著遠方。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這首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為昭君題寫的七絕,堪稱經典之作。

自唐宋以來,歷史文人詠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數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昭君已經成為一條文化紐帶。

昭君博物院副院長包蘇那嘎說:“昭君出塞是連接荊楚文化、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重要橋梁。”

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是昭君出塞千古佳話的時代傳承,從1999年起,迄今已經舉辦25屆,向世界推送呼和浩特這張亮麗名片。

在2024年的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開幕式現場,湖北宜昌、河南洛陽、陝西西安、山西大同、內蒙古呼和浩特等5省區9市共同發布昭君和親路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匯聚秦漢精品文物200件,共同舉辦昭君出塞和親之路沿線精品文物展。

“這些都是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演繹著瑰麗多彩的昭君文化,展示昭君出塞在新時代彰顯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取向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作用。”包蘇那嘎說。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凝望青塚,腦海裡浮現出戲劇舞台上那個情如絲、意如水、美得不可方物的嬌小女子,一襲紅裘懷擁琵琶,心懷家國踏上和平征程……

文化傳承,可以讓一座城市底蘊厚重﹔文化創新,可以讓一座城市“年輕”起來。沉浸式街景演出火爆出圈,“民族風”旅拍掀起打卡新風潮,“四街八巷二十四院”消費新場景不斷涌現……搭建新平台、構建新格局、打造新業態,玉泉區正書寫著讓城區更具青春活力的實踐篇章。(記者 周秀芳 韓繼旺 許曉嵐 高玉璞)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