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聚才匯智,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2024年,阿拉善盟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強人才引進培育,推進人才交流合作,促進人才發揮作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人才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在阿拉善盟農牧局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的胚胎實驗室裡,高源和多磊正在進行細胞培養實驗。高源、多磊的碩士和博士均就讀於內蒙古大學,2023年,多磊通過阿拉善盟“鴻雁歸巢”第一批預約引才回到家鄉阿拉善,高源也通過阿拉善盟校園招聘來到了妻子的家鄉,二人目前都就職於阿拉善盟動物檢疫技術服務中心。
“阿拉善人才引進政策非常好,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過渡期的住房,還讓我們心無旁騖地搞科研、做實驗。希望我們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將所知所學轉化成所用所行,在阿拉善實現個人價值,完成個人夢想。”高源對筆者說。
在內蒙古浩普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藄建華正在和企業研發人員就質量控制課題進行研究分析。藄建華是阿拉善高新區通過自治區“英才興蒙”工程引進的科技創新高端人才,自2018年引進至今,已經為園區企業解決攻關課題5項。
藄建華說:“高新區為我們科研人員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寬鬆環境和廣闊空間。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在阿拉善高新區發揮所長、貢獻所學、展現所能,我感到干勁更足。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和項目難題的攻關,為企業自身發展和阿拉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科技動力。”
近年來,阿拉善高新區深入實施“人才強盟”工程,抓好“引、育、留、用”四個環節,以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為抓手,著力破解人才稀缺難題,與上海交通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38所國內知名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劉鑫堂是阿左旗溫都爾勒圖鎮鑫畾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6年前他返鄉創業,在家鄉巴潤霍德嘎查成立大型農用機械專業合作社,以機械化精量直播技術為切入點,開展機械化耕地、整地、收獲等精細化作業服務,扎實推廣小麥、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2024年,我們新採購的大型打捆機,作業效率相較往年能提升3倍以上,全程機械化。我們計劃繼續採購大型打捆機械,在秸稈回收方面提升作業效率和質量。”劉鑫堂說。
昔日“孔雀東南飛”,今朝“喜迎雁歸來”。近年來,阿左旗大力實施鄉土人才回引計劃,不斷完善人才回引工作制度以及返鄉人才獎補制度,讓很多曾經“走出去”的本土人才“走回來”,把在外面創業積累的經驗、技術以及資金帶回家鄉發展,帶領本地群眾創業致富。截至目前,阿左旗圍繞現代化農業、沙產業開發、文化旅游、教育衛生、風電光伏等領域,已回引各類人才329人。
在額濟納旗中學七年級的心理課堂上,韓丹正帶領學生們在體驗中獲得知識。2023年,韓丹進入額濟納旗中學任教,她詳細記錄、整理、分析每位學生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陪伴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韓丹說:“我就讀的是西北民族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后懷著對家鄉和教育事業的熱愛,通過‘智匯駝鄉·善聚英才’的校園引才招聘來到了額濟納旗中學,成為一名教師。在這裡,學校為我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讓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事業中去。”
額濟納旗精准把握教育人才隊伍建設關鍵環節,打造教育人才“聚集地”。同時,持續優化人才發展機制、拓寬引才渠道、創新培育舉措,聚焦教育、生態環保、應急管理等領域,不斷加強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培養力度。
阿拉善盟圍繞“人才強盟”戰略,持續加大各領域人才引進力度,2024年,引進“雙一流”高校及國外知名高校88人、教育衛生等省屬重點院校73人,引才總數、“雙一流”高校人數同比增長61%和115%。通過實施“人才機制改革創新項目”“高精尖缺人才引育項目”“人才服務環境提升項目”,推動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優化升級,為八方英才搭建了興業創業的廣闊天地。
“2024年,我們堅持守正創新,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年內開展‘綠色通道’等引才工作23批次,引進人才263人。同時,優化人才服務保障環境,推出阿拉善惠才卡,為人才提供20余項優質服務,發放各類人才補貼280余萬元。”阿拉善盟委組織部人才科科長呂晶晶表示,將繼續強化政策供給,打造人才新政“2.0版本”,加大人才服務保障力度,讓來到阿拉善的人才工作生活更加暖心、舒心。(張彧、趙小麗、李智、趙春花)
來源:阿拉善盟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