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的科爾沁答卷

通遼市科爾沁區:大小項目共同發力 推動工業經濟繁榮發展

2024年12月30日09:43 |
小字號

今年來,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抓發展,推動工業經濟繁榮發展。

在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的各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忙碌,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內蒙古龍馬鑄造有限公司技術總工時偉介紹說:“現在我們自己的項目有兩個。一個是風能公司做一些焊接件,鑄造公司生產我們風力發電機的鑄件。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們生產了3萬噸鑄件。”

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自建設以來,便以其宏大的規模和前瞻性的規劃,成為了科爾沁區工業發展的標志性項目。截至目前,基地圍繞“高端鑄造、精密鍛造、精工焊接、高精鈑金、成套電器、液壓總成”六大板塊,已累計投資超過100億元,完成產值43.5億元。計劃實施的26個子項目中已開工25個,鋼結構、起重機、風葉、塔筒、風電主機、主機機艙罩等產品先后下線。鑄造項目預計在2024年1月份開始投產。現階段初步形成了龍馬集團、洛陽雙瑞、瑞祥重工、金風科技、江蘇中車、坊洲新材料等上下游企業集聚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2024年,基地除了已正式投入使用的鑄造車間、加工車間、涂裝車間,還建設完成了高爐項目,計劃明年投產。同時,新建了多處廠房,為明年豐富產能做好了充分准備。

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計劃2026年底全部建成,將具有年產1000 台套風電塔筒、葉片﹔2000台套風電主機、機倉罩﹔3000台風電電機、齒輪箱、風電鍛造法蘭、主機精密鑄件﹔5000台齒輪箱精密鑄件﹔10000台套齒輪箱精密鍛件、主機高精密軸承、齒輪箱精密軸承﹔鉚焊能力30 萬噸,鍛造能力200 萬噸的生產能力,預計可實現產值1020億元,利稅20 億元,帶動就業2 萬人,力爭成為全球最大的陸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的建設令人充滿期待,在不遠處的內蒙古海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新建廠區也有振奮人心的消息。經過數月的緊張施工,他們今年投資8350萬元建設的總部運營及研發中心和10萬噸產朊假絲酵母蛋白項目已全部建設完成。一排排嶄新的設備傲然矗立,廠房內機器轟鳴,技術人員正在調試生產設備,預計明年年初正式投入生產。該項目正式投產后,會帶來顯著的效益和優勢。

海鄰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成員包文君說:“生產規模的擴大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高市場的份額。新技術的應用也將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產品質量,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領先的地位。生產效率的提高,使我們的能耗降低,也能夠顯著優化我們的成本結構,提高盈利能力。”

內蒙古海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一家以微生物發酵和綠色生物飼料原料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主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多年來,通過持續科技創新,為科爾沁區玉米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本次新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5000萬元,利稅2700萬元,帶動物流運輸20萬噸,提供就業崗位82個,可有效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包文君表示:“我們將繼續聚焦玉米副產物轉化為新型飼用蛋白這一核心業務,不斷地深化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我們將加大研發投入,探索更多高效、環保的生產工藝和技術,進一步提升產品的質量和降低成本。同時,我們也將積極地拓展市場,尋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商機,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

2024年,在科爾沁區,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這樣的重大項目,以其強大的輻射力和帶動力,成為了工業發展的“領頭羊”。內蒙古海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三期廠區建設這樣的小項目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雖然規模不大,但靈活多變、創新能力強,為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了解,2024年科爾沁區實施工業項目41個,涵蓋裝備制造、玉米生物、中蒙醫藥、綠色農畜等多個領域。截至目前,項目已全部開工,竣工25個。這些項目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1-11月,科爾沁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1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產值253.8億元,同比增長1.1%﹔累計增加值增速8.2%,位居全市第三位,預計全年實現產值279億元。(張思敏、張立法、王常城)

來源:科爾沁區委宣傳部

(責編:張聿修、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