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固陽縣:正北黃芪出彩又“出圈”

今年,包頭市固陽縣黃芪又迎來大豐收。11月下旬,記者來到固陽縣金山鎮二社村潤植豐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田間地頭,隨著黃芪採收機械的運作,一株株根系發達的黃芪紛紛出土,工人緊隨其后,忙著撿拾、扎捆、搬運,空氣中彌漫著陣陣藥香,一派繁忙豐收場景。
“在種植黃芪方面,我已經有20多年的經驗。今年我們合作社種植了1200畝有機黃芪,能獲得2000多萬元的收入。這在原來是想都不敢想的。”負責人高潤才告訴記者。
固陽縣位於北緯41度,盛產的黃芪就像長白山人參一樣富有特色,先后榮獲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獲評“內蒙古特色農畜產品”。固陽縣也被中國中藥協會授予“中國固陽—正北黃芪之鄉”稱號。
近年來,固陽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堅持“有解思維”,破題農業發展,全力打造黃芪全產業鏈,通過規范化種植、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打響“正北芪”名片,走出了一條以黃芪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在固陽縣銀號鎮大廟村的野山坡上, “固陽野生黃芪種源基地”幾個大字特別醒目。6年前,這裡被內蒙古天養浩恩奇爾中藥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選作仿野生黃芪種植基地。近日,他們拿到的包頭市檢驗檢測中心的檢測報告顯示,公司選送的野生黃芪所含黃芪甲苷是藥典標准的7.5倍,所含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是藥典標准的2.1倍,無農殘、重金屬含量低於藥典標准一個量級。這些野生黃芪成功打入精品黃芪市場。
據介紹,固陽現有1700畝野生黃芪種植基地,1540畝仿野生黃芪種植基地,7個千畝有機綠色標准化種植區和1個500畝種苗培育基地,帶動周邊20余萬畝的黃芪種植。黃芪種植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小小的一株黃芪,補足了固陽鄉村振興的“底氣”。在西斗鋪鎮紅泥井村,固陽縣耀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建軍告訴記者,他今年種的700多畝黃芪,雇用務工人員30多名,每人每天工資100多元到200多元不等。今年50歲的李秀麗來自河南安陽,她高興地說:“這裡夏天很涼快,掙的錢也比在老家多。”說到黃芪,紅泥井村黨支部書記董建軍有著說不完的好:“以前從來沒想過,咱們這麼個偏遠的小村子能吸引700多人來打工干活。如今,外來務工人員的增加也帶動了村內的消費生產,從鋤地到秋收,他們要在紅泥井村長住4個月左右,村裡的住宿、飯店、小商店的營收也跟著增長了一大截。”
2022年,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固陽縣開展了“藥食同源”試點。2023年,黃芪納入國家“藥食同源”目錄,破解了產業化發展的瓶頸,推動黃芪由“固陽試點”變成“全國受益”,由初級農產品向高附加值產業轉變。
2022年,內蒙古龍駒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被選定為黃芪“藥食同源”試點生產企業,研發的有機黃芪片、黃芪原漿、黃芪口服液、濃縮代茶飲料等8個批次產品全部通過檢測。與此同時,內蒙古綠博匯有限公司、包頭市季鑫源農牧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黃芪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一條集種植、生產、研發、銷售等於一體的黃芪全產業鏈。
據了解,目前,固陽縣已建成佔地3000畝的黃芪產業園,引進27家黃芪精深加工企業,開發出黃芪酒品、藥品、化妝品、食品、茶品、保健品、香品7個系列100余種單品。固陽縣黃芪產值也由過去每年的2億元,到2023年實現了6億元,2024年即將突破10億元。
當下,固陽縣已成功申報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項目,緊握“藥食同源”這張牌,全力打造集黃芪種植、野生種質資源保護、技術研發、黃芪加工、電商運營為一體的產業綜合體,探索黃芪種植生產新路子。固陽縣委書記姚俊杰表示,固陽縣將用足用好“藥食同源”政策,充分發揮黃芪品質優勢和品牌效應,堅持以高品質黃芪種植為基礎,以黃芪精深加工為發展方向,加快推動黃芪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固陽及周邊地區黃芪產業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力爭“十四五”末黃芪產值達到20億元,實現一“芪”富農。(記者 蔡冬梅 通訊員 彭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