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

2024年12月23日16:10 |
小字號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近年來,為破解水資源緊缺難題、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地處毛烏素沙漠腹地的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敢於擔當、勇於改革、善闖新路,以“有解思維”探尋“優解路徑”,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之路。

鹽鹼荒灘變濕地公園。冬日的清晨,第一縷陽光溫柔地穿透薄霧,洒在銀裝素裹的敖勒召其鎮城郊亞什木都溝的尾水濕地公園上,在這片並未完全冰封的湖面上,數千隻候鳥聚集於此,構成了一幅生動而和諧的自然畫卷。它們有的悠然自得地游弋於碧波之上,有的低頭專注地覓食於茂密的水草叢中,有的振翅高飛於蔚藍的天空之下,展現出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冬日的尾水濕地公園依舊生機勃勃。閆偉攝

冬日的尾水濕地公園依舊生機勃勃。閆偉攝

看著眼前這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冬日生態美景,誰又能想到,風景如此優美的濕地公園曾經竟是一個寸草不生的鹽鹼荒灘。它的華麗變身得益於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淨化及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的實施。

“我們通過巧妙利用景觀元素,在潛流濕地上方鋪設木棧道,在表流濕地設置親水活動設施,建設具備科普、教育、宣傳等功能的人工濕地展館,與中水湖、雨水湖組團形成了人工濕地公園。作為全市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總投資6493.91萬元,佔地約81畝,自2023年10月開工以來,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5%,剩余部分預計將於2025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鄂托克前旗住建局副局長韓偉說。

在春夏秋三季,尾水濕地還兼具生態氧吧功能。王亞男攝

在春夏秋三季,尾水濕地還兼具生態氧吧功能。王亞男攝

尾水濕地的建設不僅極大地增強了鄂托克前旗的水文調節功能,而且使其成為了一個高效的自然調節系統。在雨季,濕地能夠吸收並儲存大量的雨水,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的風險﹔在旱季,它又能慢慢釋放儲存的水分,確保城市水系的穩定與平衡。在春夏秋三季,尾水濕地還兼具生態氧吧功能,為周邊環境提供清新的空氣和宜人的自然景觀,也為居民提供了徒步、釣魚、劃船等休閑娛樂項目,實現了生態效益與城市發展的和諧統一。

生活尾水變生態好水。利用現有管道將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污水處理廠尾水引至工程區,通過應用“強化脫氨潛流人工濕地處理技術”和“微生物人工濕地高效脫氮技術”專利,採用“水平潛流濕地+表面流濕地”兩級串聯生態修復系統,將污水處理廠尾水通過生態卵石和火山岩過濾、吸附,再經由水生植物如黃菖蒲、千屈菜等“消化”水中雜質,最后通過管道引入北側中水湖,在中水湖進行生態修復,建設湖濱植物緩沖帶,提高污染物攔截能力,進一步穩定中水湖內部水體水質,保証中水回用水體水質,最終使尾水水質從一級A標准提升至地表水IV類排放標准,並且每年消減化學需氧量54.75噸、氨氮9.59噸、總磷0.55噸,

“一級A標准是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作為回用水的國家基本要求,水質普通,可作為城鎮景觀用水和一般回用水。現在尾水通過濕地淨化后,水質可以達到地表IV類水標准,水質良好,能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出水質量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說。

值得一提的是,建設完成的生態濕地不僅能克服化學法淨化污水易造成二次污染、物理法治標不治本的缺點,還將污水淨化、污水資源化及環境美化結合在一起,既實現了尾水再淨化,又提升了區域水環境,增加了生物多樣性。

生態好水用於生態補水。相較於傳統的深度處理工程,人工濕地作為一種自然且高效的淨水方式,每天能淨化近萬噸尾水,每年可收集再生水320萬立方米,可全部用於生態補水和鎮區綠化,中水回用率達100%,讓再生水成為城市“第二水源”、市政雜用“第一水源”,大大緩解了敖鎮地下水超採壓力。

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此外,除了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淨化及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的實施。鄂托克前旗在地下水超採治理方面還有其他多種舉措,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鄂托克前旗通過“節、調、補、技、管、引”等多項措施,逐步降低流域和區域水資源開發強度,優化水資源配置。敖勒召其鎮地下水超採(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工程自2022年9月開工建設,2023年4月正式全線通水,通過引入大溝灣水庫的地表水,為城鎮生態綠化提供了充足水源,有效壓減了地下水開採量,實現了地下水超採區採補平衡。這一工程的實施,不僅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還提升了區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為恢復地區生態平衡發揮了積極作用。

節水治水用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鄂托克前旗將繼續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破解水瓶頸、強化水支撐、確保水安全,把“水環境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模式”典型方案運用到生態全過程各領域,為新時代“奮進鄂前旗”“四區”建設注入強大“水”動力。(閆偉、王亞男、梁琪)

來源:鄂托克前旗委宣傳部

(責編:苗陽、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