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科爾沁區:創新農業服務方式 “小農戶”實現“大轉型”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今年對於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前西艾力村的農民們來說又是一個豐收年,因為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除了採用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收割的方式之外,還採用了先進的種植技術,讓土地增產增收的同時,也讓農民嘗到了坐在家裡就能掙錢的甜頭。
“從春耕、春播到玉米收割等環節都交給了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每年按每畝1200元給我們分紅,這樣坐在家裡就能收到錢。”村民王付說起加入合作社帶來的好處,豎起了大拇指。王付家裡有30畝土地,2017年,他將土地全部托管給了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空出時間他還可以在合作社裡打零工,這樣又多了一份收入。
“我們全程機械化,這樣就減少人工成本、減少種植成本,規模化種子肥全部廠家直供。除此之外,統一翻地、統一種地、統一種肥、統一植保、統一水肥一體化、統一收割銷售,這個六統一,降低種植成本,糧食還多賣錢,這樣就實現了規模化。”通遼市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馬忠臣說。
今年是馬忠臣在錢家店鎮開展托管模式的第九年,成熟的種植經驗,統一的田間管理,合作社通過組織化社會化經營,選擇耐密抗倒伏高容重品種、增密種植,今年實現了畝產2000斤干糧。“今年我們還新打造了萬畝數字農場,通過數字化農業,水肥智能化系統,村民可以遠程操控,在家就能澆地。”馬忠臣說。
前西艾力村黨支部與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採取“黨支部+鄉土人才+合作社”模式,通過開展土地托管與流轉、社會化服務、專業種植技術應用推廣指導、發展特色訂單種植和秸稈收儲等多元化農業服務,不斷帶動本村及周邊小農戶提高玉米生產技術化、輕簡化、機械化、集約化水平,同時為剩余勞動力提供工作崗位,並協助進行勞務輸出,不斷幫富帶富當地及周邊百姓。
玉米“根植”在前西艾力村的田野裡,結出了濃濃的鄉土情懷,打通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裡”。在錢家店鎮黨委的推動指導下,全鎮42個嘎查村黨支部開展農業事項合作,整合40個農機合作社成立老黃牛聯合社,提供各類農機129台,無人機30架,為成員社安裝農機監控63台,推行統一規模化運營,創新“農機合作總社+村集體經濟、農機手就業、農機合作社+200余戶農戶”的“1+3+X”服務體系,實現村集體經濟、農民與農機合作社三方增收。
“一說能加入老黃牛聯合社,大伙都高興,不僅為我們提供玉米密植技術指導,還能享受很多惠農政策。今年我流轉了1600畝土地種玉米,什麼時候整地、收地都告訴我們,還給我們安裝了農機監控系統。”新加入老黃牛聯合社的錢家店鎮腰包力營子村金輝農機種植養殖合作社成員趙海軍說。
截至目前,科爾沁區通過採取“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規模化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實現了農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多種探索。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指導基層黨組織因地制宜帶領農民發展規模化種植,以此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科爾沁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曉英說。(董欣揚、杜依)
來源:科爾沁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