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驚艷世界的中國名片

沙山聳立,沙脊如刃。清澈的湖水倒映著古廟滄桑,意境悠遠,美不勝收。12月2日至14日,這幅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中國館展出的圖片吸引了各國嘉賓的目光,巴丹吉林沙漠令人嘆為觀止的瑰麗畫卷再一次驚艷世界。
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以其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和地質地貌價值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內蒙古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中國第一個沙漠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朝詩人王維的千古絕唱仍回響在巴丹吉林。歷經歲月積澱磨礪,巴丹吉林帶著獨特的文化記憶和自然印跡,從歷史深處走來。
申遺成功只是起點,不是終點。在世界目光的注視下,這片承載著地球億萬年演化史、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態智慧的自然珍寶,必將釋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驚艷之作
周身被沙山包圍,紅海子猶如一顆鑲嵌在金色沙丘間的粉紅色寶石,為蒼茫大漠勾勒出一抹神秘和浪漫。
沙漠被稱為“生命禁區”,但在極度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卻有著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觀。161.7萬公頃的廣袤沙海中,144個湖泊星羅棋布,微生物群落和鹽分的不同,使其呈現出粉色、藍色、綠色等多種絢麗色彩,美輪美奐。
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湖泊歷經千年卻水位變化極小、深居沙漠而不被黃沙掩埋?
“一座沙山就是一個巨大的水庫。”盡管中外學者對此說法不一,但從事巴丹吉林沙漠研究20多年的陝西師范大學教授董治寶認為,湖泊的存在與高大沙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常年西北風和東南風交替作用下,沙丘的位置較少移動,層層疊疊不斷積累,最終形成高大沙山。因為沙子遇雨水滲透快,又幾乎沒有毛管作用,無法形成蒸發,因此,千百年來的雨水都儲存在沙山裡,對湖泊進行著補給。
高大沙山和湖泊正是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作為沙漠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的獨特之處。世界各地已有多個沙漠被列入世界遺產,而作為中國第三大沙漠的巴丹吉林,多樣的風蝕地貌、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和世界上最高(相對海拔460米)、最密集的高大沙山是其獨一無二的顯著特點。
這樣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僅創造了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也揭示了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是全球范圍內研究沙漠發育和風沙地貌過程的代表性區域,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遺產價值。
“它是如此獨特美麗,又是如此具有挑戰性。”從2017年到2024年,申遺之路走了7年,而對巴丹吉林的研究探索,已經持續了70多年。
從20世紀50年代全國沙漠大科考正式開啟對巴丹吉林沙漠的科學研究,到1993年中德聯合考察隊在這裡發現了鴕鳥蛋和恐龍化石﹔從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巴丹吉林沙漠》一書轟動歐洲探險界,到2014年第八屆世界風沙科學大會400多名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頂級專家雲集巴丹吉林,無數科研人員、專家走進這片神奇秘境,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逐漸將其呈現在世人眼前。
“盡管已經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浩瀚的巴丹吉林面前,人類仍是‘小學生’。” 董治寶如是說。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科學價值在於能夠展現完整的科學故事,而這個“科學”是否准確,仍有待於進一步証實。隨著申遺成功,科研團隊蜂擁而來,巴丹吉林的神秘面紗將逐漸被揭開,科學價值將不斷被挖掘。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杰出典范
對科學界來說,巴丹吉林有著極大的美學和科研價值,而對於生活在沙漠裡的牧民而言,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千百年來,他們在這片沙漠裡繁衍生息,賡續文明。這片看似貧瘠的沙漠,如一位偉大的母親,傾盡所有養育著她的兒女。
翻越一座又一座沙山,隻見一叢叢灌草分布於沙山間、迎風坡,倔強地生長著,成為這片沙漠裡讓人無法忽視的生機。在巴丹吉林,每一種植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生命力頑強的沙蓬,其種子沙米被稱為沙漠中的“稻米”,困難時期,沙米作為口糧撫慰了無數飢腸轆轆的人們。時過境遷,沙米面條、沙米涼粉成為當地的特色美食,珍藏著人們對這片沙漠的依戀。黃蒿,不僅防風固沙,蒿籽還可使粗糧面食更加勁道可口,是許多人兒時的美味。如今,野生蒿籽每公斤收購價格達50元以上。有天然梭梭林的地方就會有肉蓯蓉,有駱駝刺的地方就能挖出鎖陽,湖泊邊上可能有甘草……這是牧民的生存智慧,又何嘗不是巴丹吉林的恩賜。
生活在沙漠裡的牧民,也早已成為沙漠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自發自覺地守護著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人類留下了這片純淨的、獨一無二的自然珍寶。
出土的文物和遺址顯示,巴丹吉林沙漠最早的人類活動軌跡可以追溯到大約3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老的先民逐水草而居,四季輪牧、合理載畜,與沙漠和諧共生。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再困難,牧民都不會將鮮活的植物當柴燒,不會無節制地採挖。如今,遺產地內生活著50多戶牧民,他們保持著傳統生活方式,適度發展旅游業,不僅不會對自然產生破壞,還成了積極的生態守護者。烏蘭塔塔拉嘎查是青羊的棲息地,當地牧民會專門將自家的草場留出一部分供野生青羊吃。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也是牧民的普遍習慣。
阿拉善盟當地也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早在20多年前,遺產地就被納入自然保護地,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同時規范旅游線路,盡可能減少人為擾動,在沙漠外圍實施防沙治沙工程,使遺產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完整性。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高度凝練了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不僅成為申遺過程中的加分項,更賦予自然遺產更立體、生動的魅力,成為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絢麗的存在。
努力與拼搏鑄就的千年夢想
隨著申遺成功,這片歷經千年孕育的自然珍寶被世界看見。而它走向世界的每一步,都充滿艱辛和挑戰。
這其中,有兩步最為關鍵,一是沖出中國,二是獲得國際認可。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儲量巨大。2017年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遺工作啟動時,全國有100多個項目正在排隊申遺,按照當時世界遺產委員會一個國家一年隻能申報一個項目的原則(2024年改為一國一年可以申報兩項世界遺產),申遺之路漫漫。
然而僅過了不到一年,在2018年5月長白山舉行的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新機遇峰會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在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以排位第一的成績被確定為2020年中國唯一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至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沖出中國,拿到走向世界的“入場券”。
為何是巴丹吉林?“其重大的自然遺產價值當之無愧,完整規范的申報文本材料也起到決定性作用。”此次申遺技術咨詢團隊成員、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顧問劉強說。
申報文本是准確闡釋遺產價值的重要載體,完整規范的申報文本材料必然基於扎實的科學研究。巴丹吉林有備而來——2017年啟動申遺之時,董治寶教授已經對這片沙漠研究了有17年之久,他對沙山的形成、水源和沙山關系的研究,解決了基礎科學問題,為申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入申遺團隊后,他帶領團隊持續深入研究,回答了申報文本和國內外專家提出的諸多科學問題。
完整規范的申報文本材料還來自於整個技術團隊的全力以赴。7年裡,技術團隊多次深入沙漠實地調研,參加國內外專家審議會議10余次,檢索全球800多篇學術論文,撰寫及翻譯材料20余萬字,最終將分散的研究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科學故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20年除夕當天,申遺技術團隊收到了來自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的審批文件。來不及慶祝,大年初二,團隊成員楊子硯便作為代表獨自趕赴法國巴黎,將申報文本材料遞交給世界遺產中心,標志著申遺工作正式進入國際評估階段。
相比於國內,國際的競爭更為激烈。幸運的是,2024年5月,在申遺正式成功的前兩個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出具評估報告,推薦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直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意味著,巴丹吉林拿到了國際“通行証”﹔這一刻,所有的努力有了真切的回響。
記述著大自然嬗變的滄海桑田,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巴丹吉林,向世界走來!
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
保護好這個人類共同的財富,內蒙古自治區和阿拉善盟當地已經行動起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辦法已經起草完畢,正在進一步討論研究中,遺產地總體規劃和保護條例也即將啟動編制。將來,遺產地將納入更科學有序、法治化的保護軌道。”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阿右旗管理局局長梁寶榮說。
保護,並不是圍起來不能發展,關鍵是要找出保護與發展的最佳契合點,讓人民群眾共建共享自然遺產保護成果。
“世界遺產,世界級的招牌,如何用好這個招牌,大有文章可做。”劉強說,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將在遺產地保護管理規劃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提出合理性建議,向世界展示好自然遺產的同時,為地方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實現社會經濟融合發展,讓自然遺產綻放生生不息的活力與光彩。(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