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幸福家門口”活動利企又便民

商圈既是城市商業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經濟活力的重要引擎。位於英金河畔的紅山區橋北商圈是赤峰市的地標商圈,入駐商戶有700余家。如何讓商圈保持活力、聚攏人氣?
今年以來,紅山區政協深入商圈調研,認真研究和剖析商圈發展的現狀和困難,探索成立了橋北商圈委員工作室,旨在打造集凝聚共識、收集民意、協商建言、助力發展於一體的服務平台,助推商圈經濟高質量發展。
連日來,紅山區站前街道昭烏達社區小廣場熱鬧非凡,各個展位整齊排列,熟食、米面、羊絨圍巾、潔具衛浴等貼近群眾生活的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選購。
“集市上賣的東西不僅質量有保証,價格還便宜。不出社區就能買到生活必需品,太方便了。”社區居民劉洋高興地說。
為幫助商家、企業拓展營銷渠道,同時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需求,今年10月,橋北商圈委員工作室聯合紅山區工商聯啟動了“幸福家門口”活動,通過“政務+商務+服務+媒體資源”的方式,將老百姓所需的常用產品及公共服務有機嵌入社區。
據紅山區政協委員、區工商聯主席叢穎介紹,“幸福家門口”活動計劃走遍紅山區55個社區、27個行政村,把服務觸角延伸到最基層,切實為民謀利、為企分憂。
作為赤峰市首家商圈經濟工作室,橋北商圈委員工作室成立后發揮了典型示范作用,釋放了專門協商機構的潛能和效能。
敞開“民意窗”,聆聽基層聲音。工作室通過收集商戶在經營中存在的困難,以及群眾對商圈發展的意見,建立充實“民意信息庫”。
針對商戶和群眾反映的問題,工作室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推動商戶問題有效解決。
與此同時,工作室還積極探索跨界融合,邀請轄區群眾、各界別委員、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觀、學習、聯誼,以聚人流來引商流,營造活力迸發的商業氛圍,力促地方經濟發展。(記者 王塔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