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賣碳”賺了405萬

入冬后的興安盟,雪嶺冰峰挺立,林海蒼茫遼闊。雖然樹木已步入休眠期,靜待來年的勃勃生機,但推進88萬畝林業碳匯項目的工作卻一刻沒有停歇。
12月2日,在距離阿爾山市區40公裡的阿爾山杜拉爾林場深處,林業技術人員冀有朋正在施工區域進行造林碳匯項目的長期監測樣地布設工作。
“我們要依據樹種名稱、林齡、樹高以及胸徑等生長數據,對樣地內的每棵碳匯樹進行細致的檢尺測量,並釘上標識牌。”冀有朋介紹說,將每棵碳匯樹的身份信息錄入造林碳匯項目空間數據庫,通過對每塊樣地樹木進行每木檢尺,實現科學監測、准確評估林草資源碳匯動態,為后續的碳匯量計算提供數據支撐。
興安盟生態優良、水草豐美,全盟林地面積2167萬畝,其中森林面積2025萬畝、森林覆蓋率26.07%,活立木蓄積0.62億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森林碳匯資源豐富,是內蒙古自治區林草碳匯交易試點盟市和碳匯監測評估試點盟市。
為了更好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興安盟在“先”和“闖”上尋求突破,做成了多筆碳匯“買賣”。
2023年,興安盟通過創新採用期貨式交易模式,在內蒙古自治區率先實現森林、草原碳匯的“雙首單”交易:涉及碳匯開發人工林面積6000畝、草原面積64萬畝,獲得碳匯交易額共計190萬元。
兩個月前,興安盟與4家企業合作開發88萬畝林業碳匯項目,正式進入林業碳匯全域開發的新階段。“截至12月初,合作企業已支付到位預購款215萬元。”興安盟林草局四級調研員王玨瑋說,“算上去年的190萬元,興安盟‘賣碳’已經賺了405萬元。”
王玨瑋還介紹,依據有關評估,在為期5年的一個監測期內,興安盟碳匯交易額可實現1億元。
走進興安盟突泉縣老頭山林場的林業碳匯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根據不同樹種、造林時間、立地條件等進行碳層劃分,布設樣地。這片22816畝的碳匯開發樣地,是興安盟改變林相、固碳增匯的成果之一。
為了做好碳匯交易這筆好“買賣”,興安盟推進的碳匯工作並沒有局限在一城、一地、一事,在全力做好造林綠化“擴面”、質量提升“增匯”、資源保護“穩碳”、加大宣傳“普碳”的同時,還通過組建碳匯工作專班、編制林草碳匯實施方案,開展林草碳匯項目建設和計量監測、構建數字化森林碳儲量數據庫和碳匯量評估體系,不斷夯實碳匯基礎,穩步推進各項試點工作。
“在林業碳匯試點中,我們選取了阿爾山市和突泉縣。依托兩個旗縣林權清晰、所有權多元化的優勢推進碳匯工作,取得的經驗、建立的機制,可復制、可借鑒,適宜在興安盟乃至內蒙古自治區推廣。”興安盟林草局副局長於長久表示。(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周新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中央財政提前下達46.08億元支持內蒙古重點公路項目建設
- 記者從自治區財政廳獲悉:中央財政近日提前下達內蒙古2025年交通運輸領域重點項目資金(第一批)46.08億元。目前,自治區財政廳已將上述資金全部下達至自治區相關本級單位和包頭市、呼倫貝爾市等7盟市,用於支持高速公路、普通國道和危舊橋改造、客運樞紐等領域22個重點公路項目建設。…
- 呼和浩特躋身2024數字經濟百強市
- 記者12月11日從呼和浩特市大數據管理局獲悉,依據賽迪顧問近日發布的《2024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呼和浩特上榜2024數字經濟百強市名單,位列榜單43位,連續五年排名自治區第一。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搶抓國家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機遇,依托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等優勢,實施“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動,聚焦發展以綠色算力、人工智能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培優數字經濟發展生態,先后進入中國“算力二十強市” 榜單第15位和“城市數字化治理百強榜”“城市數字化轉型百強榜”,入選全國雙千兆城市,建成至合肥、北京等地400G全光網絡,成功打造呼包鄂烏2毫秒、北京5毫秒、長三角20毫秒的“2.5.20”時延圈,與25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實現直連,綠色算力指數全國第一,被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正式授予“中國雲谷”稱號,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算力保障基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