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薄 防瘦 防流失
扎賚特旗“三防珍愛”行動守好“黑土糧倉”

進入冬季,秋收的喧囂逐漸散去,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廣袤的田野裡依然有不少農民忙碌的身影。11月28日,在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的大田裡,一輛輛大馬力拖拉機牽引著翻轉深耕犁,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土地深翻作業,油黑、鬆軟的土壤被翻卷起來,為農田“舒筋活絡”,讓黑土地“養精蓄銳”。
“我們今年承擔了2.1萬畝黑土地保護項目,主要就是為土地增施農家肥,還有進行秸稈還田。在這種模式下,化肥的投入越來越少,土地質量越來越好,糧食質量得到保障,收入也在穩步提高。”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崗說。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超級產糧大縣,扎賚特旗年均糧食產量超過40億斤,為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全旗685.09萬畝的耕地中,356.73萬畝耕地屬於典型東北黑土地,佔比達52%,黑土區糧食產量佔全旗糧食總產量60%以上。
俗話說“一兩黑土二兩油”,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2023年5月,扎賚特旗獲批全國首批、全區唯一整縣級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試點,並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防薄、防瘦、防流失“三防珍愛”行動,全力珍惜和愛護黑土耕地。
目前,扎賚特旗在黑土區建設高標准農田170.56萬畝,通過培育優質土壤,保障農作物健康生長,讓“飯碗”端得牢、端得穩,讓農民增收有底氣、有前景。與此同時,扎賚特旗堅持農機農藝結合,嚴防黑土變薄﹔堅持用地養地結合,嚴防黑土變瘦﹔堅持治理監管結合,嚴防黑土流失。“要想庄稼收成好,秋翻、整地是重點”成為當地農民種田的口頭禪,這也正是當地利用良法良技保護黑土地的“密碼”。
在扎賚特旗阿爾本格勒鎮阿爾本格勒嘎查村民周呼木吉勒家的玉米地裡,隨著收割機駛過,現場被粉碎的秸稈直接還到田間,為黑土地蓋上了一層“新被子”,這是他家採用秸稈還田保護黑土地的第3個年頭。
“通過秸稈還田,土地的肥力明顯提高,土壤裡的有機質含量也增加了,種地的時候我們還會施加農家肥,翻出來的土都是油黑油黑的,種出的玉米棒大粒滿,能賣得上好價錢。”周呼木吉勒說。
“我們在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中,通過實施增施農家肥、秸稈粉碎還田、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以及深鬆深翻等技術,同時加大監管力度,持續推動施肥精准化、用地持續化、用水節約化、用膜清潔化,確保黑土地更肥沃,農民增收更多。”扎賚特旗耕地保護中心技術人員潘雲鶴介紹,扎賚特旗黑土地得到了有效保護,生產力穩步提升,有機質含量較2015年以前每千克提升了0.34克。
如今,扎賚特旗把高標准農田建設與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一體化實施,實現耕層厚度平均增加4厘米,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增收200元以上。今年,通過“深鬆+”作業模式,實施深鬆整地47.5萬畝,實現畝均增產50公斤以上﹔實施黑土地保護項目17萬畝,實施保護性耕作340萬畝,利用秸稈作物殘茬覆蓋地面,阻斷地表徑流60%,減少土壤水蝕80%左右,實現土壤抗旱能力和肥力有效提高。
得益於黑土地保護多項有力舉措的綜合應用,2024年,扎賚特旗在農業生產上喜報頻傳: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技術集成示范區,畝產達321.6公斤,刷新內蒙古大豆單產紀錄﹔優質水稻綠色節水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田,畝產785.9公斤,再次打破全區水稻單產紀錄……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正是扎賚特旗千方百計保護黑土地的有力見証。(記者 高敏娜 實習生 劉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