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肇晟:
打好林草事業改革“組合拳” 當好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守衛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美麗中國建設,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林草興則生態興,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自覺強化改革擔當,結合實際創造性抓好林草領域各項改革任務落實,為構筑牢不可破的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貢獻林草力量。近日,記者採訪了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肇晟。
內蒙古日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意見》對深化林草領域改革作出一系列安排。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是如何推動改革落實的?有哪些亮點和成效?
王肇晟:在這次部署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林草領域改革是重頭戲。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自治區黨委的部署要求,把改革貫穿到各項工作中,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第一時間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一項改革任務、一位局領導負責、一個處室牽頭”工作機制,實行清單化、台賬式管理,逐條逐項推進落實。截至目前,14項牽頭任務已完成2項,年內還將完成3項,其余9項牽頭任務和11項配合任務都在有條不紊推進當中。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一招,完善“林長+重點工作”機制,推行林草手續“一次申請、一文審批”合並辦理,推動所屬事業單位設立一批公益二類機構,著力打通難點、堵點、卡點,以改革實效帶動林草工作全面提升。
內蒙古日報:內蒙古是我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御沙塵暴的主防線,“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有“兩個半”在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在完善“三北”工程六期、防沙治沙三大標志性戰役推進機制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王肇晟: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重大政治任務。我們拿出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戰黃沙、筑綠洲”,今年已完成防沙治沙1954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組織領導方面,將“三北”工程建設納入林長制考核,構建起五級書記抓治沙責任體系。工程融合方面,按照自治區黨委部署深入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先后發布《光伏項目防沙治沙技術規程》和《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技術規程》兩項地方標准,建立起保量穩價、建管一體、農牧民參與、違約處置等機制,一體化工程沙化土地治理年度任務全部完成。多元投入方面,在用足用好國家項目資金的基礎上,通過設立防沙治沙基金、動員央企參與、開展公益治沙等方式自籌資金112億元,統籌用於各地防沙治沙。多方參與方面,制定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意見及實施細則,推出15個方面44條措施,進一步明確農牧民參與防沙治沙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鼓勵各地探索“先建后補”“以工代賑”“以路治沙”等模式,奏響防沙治沙“大合唱”。聯防聯治方面,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推動蒙甘陝寧同題共答、同向發力,構建起協同治沙、管沙、用沙工作格局。聯合三峽集團實施渾善達克—科爾沁沙地南緣治理項目,打造央地合作示范樣板。要素保障方面,按照科技“突圍”工程的部署,實施15個防沙治沙科技攻關項目,賦能“三北”工程攻堅戰。推出降低治沙成本提高治沙效率7條措施,建設保障性苗圃40處、育苗3.2億株,各類育苗基地面積達39萬畝,可為明年供苗木20億株左右﹔建成草種繁育基地36.7萬畝、年制種能力達到800萬公斤﹔鼓勵各地就地取材、變廢為寶,適度超前儲備沙障材料114.2萬噸,全力保障“三北”工程用種用苗用材需求。建后管護方面,推行“國有林場+”模式,探索“三北”工程建設成果由國有林場代管機制,鼓勵國有林場採取“場外辦場”“場外管林”等托管方式,不斷提升生態建設成果管護質效。
內蒙古日報:保護草原、森林是內蒙古生態系統保護的首要任務。請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在健全生態建設成果長效管護機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肇晟:“三分建設、七分管護”。我們把加強生態管護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來抓,聚焦突出問題,完善工作機制,全力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生態建設成果。一是著力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在17個旗縣開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通過舍飼圈養、提前出欄、異地代養等方式,分流超載牲畜357萬羊單位,試點旗縣草畜平衡指數全部降到10%以下。草原生態補獎資金管理權限調整到林草部門后,及時出台管理辦法和績效考核辦法,建立健全補獎資金發放與保護責任履行挂鉤機制,今年共查處違規放牧案件14864起、罰款4429萬元,並對1278戶違規放牧的農牧民扣發補獎資金457萬元。通過一系列務實有效的改革舉措,全區休牧期、禁牧區平均違規放牧率和草原利用強度預警面積實現“三下降”,廣袤草原得以休養生息。二是著力解決毀林毀草問題。全力抓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林業資金審計等反饋問題整改,整改率達到85%以上。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住建和生態環境領域重點違法問題集中整治專項行動,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破壞林草資源違法行為,共查處相關問題9000余件,堅決守牢生態安全底線。三是著力解決林草行政執法力量薄弱問題。積極推動自治區人民政府繼續授權公安機關行使林草行政處罰權,指導各地組建林草執法中隊25個、恢復基層林草工作站29個,管好用好護林員、草管員隊伍,打通林草資源管護“最后一公裡”。
內蒙古日報:內蒙古生態資源十分豐富,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請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在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肇晟:生態資源就是經濟資產,“常青樹就是搖錢樹”。我們以改革思維和創新理念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加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舉措,不斷拓寬“以綠生金”“養綠引金”“點綠成金”的渠道,努力把更多生態財富變成經濟財富,讓內蒙古的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是做好林草沙產業文章。研究編制林草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推進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及政策清單,投入8000萬元扶持重點林草產業發展,預計今年全區林草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緊緊抓住“三北”工程攻堅戰帶來的發展契機,積極探索“生態+”多業態融合模式,培育和延長林草沙產業鏈條,在“沙海”變“綠洲”中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二是做好林草碳匯文章。成立碳匯局,出台林草碳匯中長期發展規劃、碳中和林項目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完成了林草碳潛力評估報告,構建起林草碳匯資源“一張圖”。動員企業捐資8000萬元用於營造碳中和林,鼓勵企業通過捐贈碳匯產品等方式抵消碳排放量4.6萬噸,“十四冬”成為全國首個碳中和“冬運會”。開發CCER項目18個,實現碳匯交易3323萬元,推動各類生態建設成果多渠道“變現”增值。三是做好集體林改文章。研究制定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指導喀喇沁旗、和林格爾縣開展林改試點,為全面鋪開打下堅實基礎。加快推進“三權分置”,會同相關部門辦理林權類不動產証8057本、處置集體林地承包經營糾紛32起。創新發展綠色金融產品,探索開展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等工作,積極引導金融資本“進山入林”,努力讓更多群眾端上“綠飯碗”、吃上“生態飯”。(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