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推廣科學儲糧——

玉米“立”起來 損耗降下去(在現場·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

本報記者 趙景鋒
2024年12月03日09: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王大爺,家裡的玉米挪到囤子之后,效果咋樣?”積雪尚未完全消融,一大早,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東杜爾基鎮五四村村頭,東杜爾基鎮副鎮長任涌力正巧遇到村民王鳳恩。

“幾乎再也沒發霉了。”王鳳恩笑逐顏開。

突泉縣的農作物以玉米為主,種植面積超13萬公頃,年產量超20億斤。“玉米含水量高,胚部吸濕性強,容易發霉,直接堆放的損耗率很高。”突泉縣發展改革委主任張艷玲說。減少玉米損耗,是全縣科學儲糧工作的重點。

張艷玲介紹,今年玉米收獲后,突泉縣大力開展科學儲糧入戶推廣工作,減少“地趴糧”,各鄉鎮組織干部深入農戶家中,指導農戶在自家庭院或村內集中儲糧點搭建鋼篩網囤、塑料網囤、玉米棧子等通風效果好的立體儲糧裝具,幫助農戶算清立體儲糧的“減損賬”。

王鳳恩家裡種著20畝地,一年收獲的玉米近3萬斤。以往每年秋收后,王鳳恩習慣把玉米堆在地上,遇上雨雪,就容易受潮發霉、掉粒,損耗比較嚴重。

最近,村裡其他人陸續建起玉米囤子,王鳳恩卻認為:“我家玉米少,弄囤子費時費力,還得花錢,不值當的。”

王鳳恩與任涌力,正是相識於前不久的科學儲糧入戶推廣工作。

那天,任涌力和同事來五四村入戶排查。一進王鳳恩家院門,任涌力就看到玉米堆在地上。用手撥開,發現底層的玉米不少已經有霉粒了。

“王大爺,您這下面的玉米都發霉了,白白損耗了多可惜。”任涌力眉頭緊皺。

“唉,往年壞的也沒這麼多,今年冬天氣溫高,下一場雪,玉米更容易發霉。”王鳳恩嘆了口氣。

看著堆放的玉米,任涌力說:“現在鎮裡免費給大家提供聚丙烯網欄,用個兩年沒問題。之后就算要換新的,一畝地成本也才10多塊錢,滿打滿算也就花個兩三百塊錢。弄了囤子之后,每年減少的損失可不止這個數。”

“弄個囤子,差別能有多大?”王鳳恩還是不太明白。

“玉米放進囤子裡,就不與地面直接接觸,霉變風險小,損耗自然減少了。”任涌力給王鳳恩算了一筆賬,“玉米‘趴’下去和‘立’起來的損耗率大約差了5%。也就是說,弄上囤子,您一年就能少損耗1500斤玉米,按照現在的玉米價格來算,能省個1200多元。儲存條件好了,您也能等到價格高的時候再賣,收入就更多了。”

聽到這兒,王鳳恩有些心動,但還是有些顧慮:“這種價格便宜的網欄,效果真能這麼好?”

“儲存效果跟價格沒啥關系。”任涌力繼續解釋,“聚丙烯網欄結實、牢固,在雨雪天氣下也能保証玉米的品質,雖然保存周期短一些,但很適合咱們家用。”

“之前一直算不明白這個賬,這下總算清楚了,我這就去領!”王鳳恩終於想通了。

“不用您去領,我們帶著‘裝備’呢!”說干就干,任涌力和同事們從車裡拿出聚丙烯網欄和其他工具,將木板插在地上,用網欄一圍,10多分鐘后,玉米囤子就建好了。將玉米都裝進囤子裡,原本“趴”在地上的玉米棒,全部“立”了起來。

“多虧了你們,這下可省心了。”看著眼前立得齊齊整整的玉米囤子,王鳳恩笑得合不攏嘴。

據悉,2024年,盟旗兩級財政安排專項獎補資金2350萬元,支持各鄉鎮、嘎查推進科學儲糧。“結合鎮裡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資金獎補方案,為農戶提供儲糧裝具補貼、建設集中儲糧點等。”任涌力說。

興安盟發展改革委主任魏大勇介紹,近年來,興安盟聚焦農戶儲糧環節損失損耗問題,推廣建立了“庭院立體儲糧、集中儲糧、糧食代存、籽粒直收、適時銷售”等科學儲糧模式,切實減少“地趴糧”損失損耗。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3日 04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