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市:一座城 萬鳥來

連日來,成千上萬的紅嘴鷗一年中第二次光臨烏海,初冬的烏海湖因它們的到來再次沸騰起來。在烏海湖一號碼頭,這些遠道而來的“老朋友”或在湖面休憩覓食,或在空中展翅翱翔,大批市民游客紛紛前來與之拍照留念。烏海湖畔再次上演人鳥互動的和諧景象。
在湖邊,記者遇到了江蘇游客張建國,看著翩飛的鳥兒,他興奮地拿著單反相機不停地為紅嘴鷗拍攝“寫真”。“烏海很漂亮,紅嘴鷗也很可愛,這裡真的很美!”張建國表示,要把人鳥共處的和諧畫面和烏海的美拍下來、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研究表明,每年春秋兩季,候鳥都會准時沿著固定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越冬地,行程數千公裡,其間往往會跨越很多國家和地區。而隻有生態美好的和諧之地,才能成為它們逗留的地方。
美麗可愛的紅嘴鷗再次大規模飛臨烏海歇腳休憩,是烏海市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好証明。這幾年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烏海已成為紅嘴鷗等眾多候鳥所眷戀的理想棲息地,每年3月中旬和11月上旬,大約會有60多種、10萬多隻候鳥在烏海棲息、繁衍。
2024年度自治區遷徙水鳥同步監測結果顯示:今年,烏海市冬候鳥總數較往年明顯增多,除了海南區萬畝灘村灰鶴群體數量明顯增加外,全市范圍內天鵝數量也有所增多,僅10月23日一天,就監測到300余隻天鵝。鴻雁、豆雁數量共計9000余隻,較往年略有增加。
“以前哪能飛來這麼多鳥,看來,咱烏海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鳥兒‘口耳相傳’的認可。”烏海市自然資源海南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娜對記者說。
候鳥光顧、生態改善的背后是烏海市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映照出烏海人追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拼搏干勁。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房前房后遭沙埋,柏油馬路沙子蓋。”這些順口溜曾是烏海市的真實寫照,也是很多老烏海人刻骨銘心的記憶。
曾經荒漠化面積佔烏海市總面積的比重達60%。1976年建市初期,烏海市森林面積隻有533.3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0.38%。
面對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一代代烏海人以其堅定的信念和堅韌的品質開啟了漫漫治沙路。
從建市初期,烏海市便開始大力度推進生態建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烏海市陸續啟動實施了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京藏高速公路、海勃灣區東山、烏達區西山、海南區環城綠化、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西岸防護林等一大批重點林業生態工程。
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治理,烏海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顯減少,林地面積、植被蓋度不斷增加,全市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情況得到遏制,有效地減緩了烏蘭布和沙漠東侵南移的速度,保護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
如今,烏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5平方米,沙海中的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沙漠綠洲。烏海市先后躋身“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行列。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烏海市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任務艱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是必須邁過的“火焰山”。
近年來,烏海市還把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和美麗烏海生態環境提質行動,打出治礦、治企、治場、治車、治路、治水、治氣“七治”組合拳,累計投入資金68.5億元,實施綜合治理項目423個,推動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向縱深發展。
“今年,烏海通過加強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監管、完善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強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等措施,持續鞏固深化‘七治’成效,一體推進工業企業、水生態環境、礦區環境、煤炭洗選、運輸車輛、道路揚塵、大氣污染七大綜合治理提質行動,穩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由治標向治本轉變。”烏海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主任王雲鵬說。
今年前三季度,烏海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提高3.3 個百分點﹔黃河烏海段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 100%﹔全市無污染耕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如今,“烏海藍”“生態綠”正在不斷賦予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也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