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呼和浩特

青城用工正當時 牽線搭橋促就業

2024年11月21日15:0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伊利員工正在進行技能實訓。

伊利員工正在進行技能實訓。

招聘會現場。

招聘會現場。

內蒙古雲谷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北京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基地學生培訓。

內蒙古雲谷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北京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基地學生培訓。

大學生招聘會專場。

大學生招聘會專場。

和林格爾新區內蒙古雲谷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線上直播帶崗區。

和林格爾新區內蒙古雲谷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線上直播帶崗區。

招聘企業正在向畢業生介紹公司人才培養計劃。

招聘企業正在向畢業生介紹公司人才培養計劃。

招聘單位工作人員翻看學生簡歷。

招聘單位工作人員翻看學生簡歷。

同學們分享招聘單位信息。

同學們分享招聘單位信息。

大學生了解招兵入伍條件。

大學生了解招兵入伍條件。

玉泉區零工市場組織家政服務、母嬰護理培訓、測試。

玉泉區零工市場組織家政服務、母嬰護理培訓、測試。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隻有穩就業才能穩收入、穩消費、穩經濟增長。為穩定就業,呼和浩特市聚焦“提技能”“穩就業”“強服務”三大工作任務,打出組合拳,深入實施“宜業首府”建設、“十萬大學生留呼工程”“技能呼和浩特”等專項行動, 以穩定和擴大就業為統攬,多措並舉助力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

  織密畢業生服務網 開通就業快車道

  早上9點,位於賽罕區大學城的尚頭辣自助涮烤一體店早已開門。從打掃衛生到洗菜、分類,樊建鑫都喜歡自己親力親為。樊建鑫是呼和浩特職業學院2024屆的畢業生,畢業即創業,政府就業扶持政策給了他很大底氣。“因有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貸款,我才敢放手一搏,有信心開店創業。從貸款申請到簽合同,流程最多不超過一周,從9月份接手這家店到目前為止,生意還不錯。”他說。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持續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小微企業分別提供50萬元、600萬元擔保貸款,對於10萬元及以下的高校畢業生創業擔保貸款、全國孵化示范基地等創業項目,免除反擔保要求。年初以來,共為75名高校畢業生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46萬元。

  住房問題是每一個畢業生繞不開的檻兒。為此,呼和浩特市加大安居保障力度,建立專家公寓、人才公寓、租購房補貼等全方位住房保障體系,讓留呼的大學生們無后顧之憂。來自烏海市的王登可是太原理工大學2023屆畢業生,通過人才引進來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工作。“吸引我留在呼和浩特市的除了我航天事業的理想以外,也與這兒較好的工作待遇密不可分。”王登可說,他是研究生學歷,目前入住在賽罕區大學生人才公寓,還有人才引進安家補貼可享受,這為他減輕了不少壓力。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為935名大學生發放租購房補貼1964.41萬元,還打造了全區首個“一站式”人才就業服務平台,實現多項人才政策“一網通辦”。

  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今年剛剛入職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蒙韋皓正在拍攝宣傳視頻。“進入公司后,部門為我制定了詳細的培養計劃,並且定期跟蹤回訪,使我的各項技能都有了快速提升,我心裡感覺特別踏實。”他說。如今,他已決定扎根在此,好好發展。

  為促使企業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新優勢,打造優秀人才“蓄水池”,呼和浩特市持續從搭平台、擴崗位、穩就業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企業就業潛力,厚植人才成長沃土,助力大學生留呼。

  呼和浩特市從2022年啟動實施為期三年的“十萬大學生留呼工程”,截至今年10月底,呼和浩特市已經累計實現13.34萬名大學生來呼、留呼就業創業,其中今年1至10月份實現在呼就業4.98萬人。

  10月26日,金秋招聘月·萬企進校園內蒙古農業大學2025屆畢業生雙選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西校區體育館舉辦。“了解招聘會的渠道非常多,學校就業信息平台、企業官方網站、賽罕區就業服務中心公眾號等,方便得很。我就是在微信公眾號看到招聘會趕過來的。”來自內蒙古農業大學的方同學以內蒙古地區+中型企業+技術崗為目標,投出了多份簡歷。

  據了解,內蒙古農業大學每年舉辦大型招聘活動8至10場,有近1500家企業進校招聘,提供崗位5萬余個﹔舉辦“小精優專”的專場招聘會20余場,提供崗位4萬余個﹔企業專場宣講招聘活動200余場,提供崗位約1萬多個。

  這樣的招聘會在各高校隨處可見。近年來,駐呼各高校緊盯畢業生就業情況,多措並舉讓畢業生們“足不出園”找到工作。各高校充分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通過舉辦線上線下、大型小型、不同行業類型、不同學科專業的校園招聘活動,搭建供需對接平台﹔借助信息化賦能,搭建“互聯網+就業”一站式智慧就業平台,實現學生網上求職、簡歷投遞、網上面試、網上簽約等一站式服務﹔擴大政策宣傳覆蓋面,聯系各大企業、有關部門進校宣講,打通大學生就業服務“最后一公裡”,加快推進高校畢業生在呼就業創業。

  據了解,呼和浩特市在深入實施“五萬大學生留呼專項行動”的同時,還啟動實施“三年十五萬青年留呼計劃”,為首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端穩農民工就業金飯碗 點亮生活新希望

  焊花飛濺,汽車零部件走下產線﹔鐵鍬舞動,路橋向遠方延伸﹔直播推介,農特產品銷往全國﹔收納整理,房屋煥然一新……呼和浩特市在生產、銷售、服務等各個領域都活躍著農民工的身影。

  呼和浩特市通過培育特色勞務品牌提升就業技能素質,積極布局投入零工市場、零工驛站,構建多元支持格局促進就業創業等務實舉措,服務保障農民工,全市農民工就業呈現穩中有升、穩中提質、穩中向好的良好發展態勢。

  無論是找工難,還是招工難,難就難在信息不對稱。走進玉泉區零工市場,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著招聘信息,崗位名稱、條件、薪資、待遇等一目了然,另一側的屏幕上展示著靈活就業務工人員的信息,姓名、工種、年齡、工齡,以及一張張精心拍攝的身份照片,他們仿佛蓄勢待發的千裡馬等待著伯樂的“賞識”。正在電子屏幕前挑活兒的張大爺說:“坐在這裡就能選活兒,誰還願意站在橋頭等活兒啊?”

  據了解,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各旗縣區共建成投入使用零工市場8家,布局零工驛站20家,1至10月,全市8家零工市場提供家政、安保、母嬰護理、力工等就業崗位5.45萬個,進場求職零工2.72萬人次,達成就業6268人。

  “我們通過打造規范化的零工市場,逐步解決以往橋頭工聚集混亂,甚至影響道路安全的問題。現在我們建立起務工方與用工方的信息共享平台,線上線下共同發布招工信息,不僅為零工人員的靈活務工提供了便利條件,也減少了企業的招聘成本。”玉泉區零工市場主任寧波說。

  談及零工市場帶來的好處,43歲的石國華笑著說:“因為常年站在橋頭等活,用本地話我們叫‘站橋頭’或‘橋頭工’,沒想到我們‘橋頭工’現在還能‘登堂入室’。”石國華是烏蘭察布市人,五六年前和工友們一起來呼和浩特市打工。“因為我們沒什麼文化,隻能從事一些體力活兒,我一直在建筑工地上搬磚、打水泥,現在通過在零工市場登記,基本一年活兒不間斷。入冬后工地停工了,我今天准備再過來找找快遞裝卸的營生,干到回家過年,這一年也算圓滿了。”他說。

  “給你發個紅包吧。”正在招工服務台的工人和工作人員說。怎麼還涉及紅包的事情?這不禁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以前工人通過私人用工中介找工作時,為了能讓中介給自己安排更多的活兒,每次用工協議達成后就會給中介人發紅包作為“感謝費”,剛才大叔還想著要給招工服務台的工作人員發紅包。“大叔,我們的零工市場是開放性、實用性、一站式的公益性綜合服務中心,是惠民惠企的零工市場,絕對不會收您錢。”工作人員笑著向大叔解釋。

  零工市場的特色,不僅體現在促進勞動者“好就業”的底色,還體現在“就好業”的成色。

  寧波說:“零工市場作為公益性綜合服務中心,我們延伸溫暖服務鏈,為零工人員提供10元餐飲、5元理發、熱水供應、候工休息、手機充電、工具存放等多樣化服務,滿足零工多項生活需求,夏季免費提供解暑飲品,同時堅持為周邊環衛工人提供愛心早餐,真正成為零工的溫暖之家、幸福之家。”

  40歲的陳學蓮從事家政保潔已有3年時間,她說:“我家裡有兩個孩子,還有一個老人偏癱,生活壓力比較大,得知玉泉區零工市場的呼和浩特市家庭服務行業協會有免費培訓,我就過來參加培訓,拿到了証,現在干保潔不僅時間靈活,不耽誤照顧家裡,還有相對可觀的收入,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我很滿足了。”

  玉泉區零工市場與駐場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學會、協會合作,為有需求的零工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課程及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把理論與實操結合起來打造就業技能實訓基地服務,同時還會舉辦相關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做到“以賽驗技”。目前可以開展電工、母嬰護理、保育員、養老護理、家政服務、整理收納、眼鏡定配、眼鏡驗光、電子商務師等16個技能培訓工種,滿足勞動用工專業技能培訓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有需求的零工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持証上崗,穩定就業且高收入就業,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打造特色勞務品牌,是為農民工就業擦亮“金字招牌”。呼和浩特市立足本地優勢和產業特色,通過“產業+行業+協會+部門”模式凝聚集群力量,分類型發掘、分領域培育勞務品牌,已選樹培育各層級特色勞務品牌10個,涵蓋現代農業、服務業、制造業等多個行業,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17萬人以上,勞務品牌吸納和帶動就業作用明顯,效果突出。

  “就業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農民工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見証者、受益者,更是城市發展的建設者。持續完善政策扶持,持續優化平台建設,是保持就業大局穩定的重要支撐,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舉措。”寧波說。

  精准助殘有溫度 鋪就幸福就業路

  就業是殘疾人重要的民生保障,也是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自立自強、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推動殘疾人就業,呼和浩特市殘疾人聯合會利用線上、線下平台,多部門聯合,多措並舉、共同努力為殘疾人就業鋪設出了一條幸福路。

  據了解,今年,呼和浩特市通過按比例就業、集中就業、個體從業、公益崗位就業、農村種養加等方式,實現全市城鄉新增就業2580人﹔開展走訪拓崗促就業行動,走訪企業206家,開拓殘疾人就業崗位651個﹔舉辦殘疾人就業專場招聘會27場,375家用工單位提供崗位3106個,達成就業意向殘疾人398人……

  呼和浩特市殘疾人聯合會致力於鼓勵用人單位積極安排殘疾人就業,在企業建設和發展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導,從政策、資金、用工和宣傳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超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及安置應屆殘疾人大學畢業生就業企業發放獎勵。同時搭建助殘信息平台,利用愛青城APP,開辟智慧助殘服務專區,上線殘疾人服務地圖,提供就業招聘線上服務。

  經統計,呼和浩特市共審核認定2023年度安置殘疾人就業單位985家,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2650人。內蒙古金色陽光印務發展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基地﹔信元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殘疾人大學生(見習)實習基地﹔內蒙古眾益殘疾人服務中心被評為國家級美麗工坊、自治區殘疾人就業創業孵化基地、殘疾人非遺保護試點基地。

  “今年我們招收了一位殘疾人應屆畢業生,去年我們也招收了3位殘疾人員工。我們還通過定期參加殘疾人招聘會、為員工提供多樣化的定制培訓、在辦公區域設置助殘設施等措施,讓他們更好地就業、更好地融入集體。”信元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任益說。

  “我是內蒙古財經大學畢業的,大學學的編程,在殘聯的公眾號上看到招聘信息后,殘聯幫我和企業積極對接聯系,讓我在今年10月份成功入職了這家公司。在這裡我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感到很滿足。”該公司司法電子數據鑒定專員冀國玉笑著說。

  呼和浩特市美年大健康健康體檢有限公司從2012年攜手中國肢殘人協會,針對肢殘人群體開展健康守護,2017年正式開啟“愛無疆·助殘行——美年健康公益助殘行動”,迄今已是愛無疆開展的第八年,累計為內蒙古殘疾人聯合會500多名殘疾人士做健康檢查,成為一個重要的公益IP,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公司現有殘疾人5人,在職崗位均為健管顧問。

  今年,呼和浩特市殘疾人聯合會面向全國公開招聘100名合同制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殘疾人畢業生。“這一舉措可以說是全國首創,選優配強,給全市的街道、辦事處充實殘疾人專委,提升就業服務水平,目前他們已經全部正式上崗。”呼和浩特市殘疾人聯合會教育就業部主任付嬈說。

  張惠君、董澤恩就是這批殘疾人大學生專崗招聘的人員。目前,二人分別在呼和浩特市殘聯的教育就業部、就業中心輪訓。今年6月,像張惠君、董澤恩這樣的殘疾人大學生,通過筆試、面試等一系列流程,於9月份正式上崗。據了解,此次招聘沒有戶籍地限制,通過愛青城APP、公眾號等,大家可以充分了解各類招考信息,因此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殘疾人大學生參加了這次考試。

  “我們的待遇很不錯,還有五險一金,現在工作穩定了,也更安心了。這次招聘上崗,讓我們有了一個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平台。”董澤恩高興地說。

  “其實很多有能力的殘疾人都想投入到社會中,與大家一樣工作生活,我們更能感同身受,也想幫助更多的殘疾人了解更多的政策,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張惠君說道。

  呼和浩特市殘聯精准摸排殘疾人就業技能培訓需求,切實提高殘疾人技能水平,今年就業援助月專項活動期間,投入資金120萬元,對100名殘疾人提供為期一個月的專項培訓。此外,市級下撥培訓資金52.92萬元,各旗縣區殘聯對殘疾人進行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的電子商務、保健按摩、種養殖、手工編織等殘疾人職業技能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幫助殘疾人掌握實用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服務殘疾人“穩”就業、“保”就業。

  今年,呼和浩特市殘聯培訓殘疾人1264人,完成自治區829人任務的152.47%,為47名殘疾人發放機動車駕駛培訓資金補貼4.7萬元,組織10人參加了自治區AI電子商務培訓、4人參加了園藝插花實用技能培訓。付嬈說:“我們通過專項資金支持殘疾人技能提升,積極為殘疾人搭建就業平台,鼓勵企業招聘符合崗位需求的殘疾人群體,安置殘疾人就業,讓殘疾人生活有保障、有穩定收入來源、積極融入社會。”

  提升技能穩就業 授之以漁創增收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技能更是立業之本。近年來,呼和浩特市聚焦“提技能”質效,深入實施“技能呼和浩特”行動,以擴大技能人才隊伍為重點,搭建職業技能線上培訓平台,組織開展緊缺急需技能人才特色培訓,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更注重“授人以漁”,幫助重點群體、企業職工等端穩就業“飯碗”。

  今年3月,龐軍軍在社區推送的政策信息中看到了培訓保健按摩師的招生通知,考慮到自己儲備有一定的中醫知識,他立刻報名參加。經過培訓,龐軍軍順利考取了中級脊柱按摩師職業等級証書並開辦了一家按摩店,他高興地說:“通過技能培訓,自己真正學到了一門技術,不僅能服務大眾,現在還能帶動其他人就業,很有干勁兒。”

  據了解,龐軍軍所參加的正是呼和浩特市人社局組織開展的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旨在培養技能人才,幫助重點群體實現就業創業。目前,市人社局已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3.15萬人次,向9306名企業職工發放企業參保職工技能提升補貼1584.95萬元。

  不僅如此,呼和浩特市緊跟產業發展需求,大力開展緊缺急需技能人才特色培訓,聚焦首府地區“六大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領域,開發了51門職業(工種)線上課程資源。此外,有關部門還深入企業對接用工和技能培訓需求,廣泛搜集、分析人力資源市場用工信息,發布了涵蓋乳品加工、全媒體運營師、軌道交通信號工等63個職業(工種)緊缺急需職業培訓目錄,培訓人數達1.1萬人次。

  作為“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市依托伊利、蒙牛佔全國乳企總營收55%的資源優勢,推進政企合作、產教融合,建成了全國首家乳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據伊利全球人才發展中心副總監賈連輝介紹:“伊利乳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由‘伊起學’平台和技能實訓基地兩部分構成,能有效滿足技能人才從理論學習到技能實訓,再到具備上崗實操技能的全過程技能訓練需求。前者為伊利及產業鏈上下游十幾萬員工提供了豐富的線上課程資源和智慧化學習功能,后者則提供了完備的實操訓練條件。”

  提技能,才能讓就業“飯碗”端得更穩。呼和浩特市在大力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同時,不斷強化就業導向,推行“就業—培訓”一體化服務模式,在職業培訓學校舉辦了9場針對性強的專場招聘會和雙選會,為279戶小微企業、1794名求職者搭建了招聘—求職通道,促進求職者技能與企業崗位需求精准匹配,有效解決重點群體就業問題。

  在玉泉區“提技能 搭平台 促就業”專場招聘會上,內蒙古揚帆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雲麗介紹道:“本次招聘會主要服務於我們培訓合格的學員,招聘企業所提供的崗位與培訓課程高度匹配,助力大家找到合適的工作。之后,我們也會根據招聘情況、企業用工需求等進一步優化調整課程設置和內容,保証學員經過培訓能很好地適應崗位要求,讓企業用工更滿意。”

  援企穩崗施良計 紓困解難零距離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廣泛開展援企穩崗、校企合作、送法進企等活動,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堅實的支持,也為勞動者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營造了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呼和浩特市積極落實國家及自治區關於援企穩崗的各項政策措施,通過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實施穩崗返還、提供技能提升補貼等方式,幫助企業減輕負擔,支持企業穩崗擴崗。呼和浩特市就業服務中心在多平台加強宣傳政策力度,並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充分釋放政策促就業效應。同時,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和技能提升補貼政策。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呼和浩特市共籌集就業補助資金6.29億元,為落實各項政策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此外,全市通過“免申即享”模式向8348戶企業的34.25萬名職工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3316.82萬元,為9306人發放技能提升補貼1584.95萬元。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社會保險部李文說:“援企穩崗補貼政策實施八年來,呼和浩特市就業服務中心每年都能保証按時為我公司撥付穩崗補貼,我們嚴格按照規定將此款項用於繳納社會保險,由此節約了成本支出,極大地緩解了公司的經營壓力,為公司開源節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校企合作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呼和浩特市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校、職業院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如共建實訓基地、開展聯合培養等,以更好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推動學生就業。

  “目前,學校與正大、伊利、蒙牛、蒙草抗旱、金宇集團等企業簽訂100余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乳業產業學院、草業現代產業學院、錢學森沙產業學院、小動物醫療產業學院4個自治區級現代產業學院,7個專業引入校企聯合辦學機制。”內蒙古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張衛中說:“學校正在積極申報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為推動就業與培養有機聯動、人才供需有效對接,幫助用人單位培養和招聘更多實用型、復合型和緊缺型人才,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校企合作模式同時也為學生創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畢孟吐布信是一位畢業於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的應屆生,他在校企合作的推動下,來到聖恩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學習非遺推拿技術,實習期滿后成功創業,成為了某推拿店的店長。他說:“我的成長離不開國家技能政策的支持和校企合作的平台,我正在聯系母校,邀請同學加入自己的創業團隊,帶動更多的學生實現就業。”

  為進一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呼和浩特市積極開展送法進企活動,幫助企業解決法律難題,提高法律意識。同時還加強了對企業的法律指導和幫助,通過建立企業法律服務工作站、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

  “近期,我們在內蒙古北方人才技能評價與就業服務中心,通過對職工之家、法律服務窗口、勞動法規宣傳牆、零工市場的實地走訪和現場詢問,為企業提供更加精准的調解仲裁服務,助力企業健康發展。”賽罕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副院長佟斐表示。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呼和浩特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呼和浩特市還將繼續強化政策落實、優化就業服務、扎實做好就業創業工作,從政策體系、職業技能培訓、重點群體就業、自主創業、失業保險、公共就業服務等方面精准施策,助推首府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劉軍 苗青 楊承昊 趙宇昕 杜拉罕 於夢圓 賈璐 賈思敏 林沐)

  (圖片由王劭凱、閆鑫攝)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