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草原文化

烏蘭牧騎,永遠在路上

2024年11月21日09:0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11月21日,全區烏蘭牧騎“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活動再次開啟,75支烏蘭牧騎迎著朝陽再出發。到人民中間去!是烏蘭牧騎67年不變的初心使命。

  天為幕布地為舞台

  傳遞黨的聲音關懷

  金秋9月,北京文化論壇開幕,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烏蘭牧騎作為唯一受邀演出團隊精彩亮相。站在這一國際舞台上,隊員金格勒納日深情講述了烏蘭牧騎的故事:“1957年,內蒙古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了,9名隊員舉著紅旗,坐著馬車出發了,路很遠、風很大,演出路上充滿艱辛。我加入烏蘭牧騎時,條件好了一些,但去偏遠的地區還是很不容易。有一次,租的中巴車壞了,所有演員下車推著車往前走,老鄉們聽說烏蘭牧騎演出隊車壞在路上,都趕了過來。他們說‘你們為我們演出,我們幫你們推、幫你們拽。’當我們終於趕到村子時,廣場上早就擠滿了老鄉,他們有的坐在勒勒車上,有的坐小馬扎,有的坐在草地上。看到我們來了,他們全都站了起來,歡呼著烏蘭牧騎來了!烏蘭牧騎來了!”

  金格勒納日講述的故事,在烏蘭牧騎67年的歷史中司空見慣。

  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戶農牧民,是烏蘭牧騎建隊之初的口號,再偏遠的地方,也擋不住他們的腳步。

  炎炎夏日,持續一個月的“烏蘭牧騎月”惠民演出精彩不斷﹔寒風凜冽,“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活動拉開序幕。農村牧區、工礦企業、學校社區、邊關哨所以及公共文化服務薄弱地區都是烏蘭牧騎的舞台,每年8000場演出服務活動讓文藝之花開遍祖國北疆大地。

  60多年來,烏蘭牧騎隊員為廣大農牧民累計演出40多萬場,行程幾百萬公裡,烏蘭牧騎和人民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永遠熱烈融洽。

  人民需要藝術

  藝術需要人民

  在今年夏天的烏蘭牧騎月活動中,全區各支烏蘭牧騎帶著“學·創·演”的文藝答卷,深入基層為廣大人民群眾送去歡樂。

  “天天盼著烏蘭牧騎來,這次唱的歌、跳的舞都是新的。”牧民孟根其其格看到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帶來的新節目,十分高興。

  為什麼烏蘭牧騎的演出廣受歡迎?因為他們的作品“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是烏蘭牧騎一以貫之的創作宗旨,經典的騎馬舞、打草舞、擠奶舞,就是根據牧民勞動時的動作創作而成。

  開展近3年的“學·創·演”活動將扎根生活創作這一寶貴傳統發揚光大,全區烏蘭牧騎共推出了1987部新創作品,其中原創作品佔比高達84.5%,涵蓋歌曲、舞蹈、小戲小品、曲藝、器樂演奏等多個藝術門類,充分展現了烏蘭牧騎的多元創作能力。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舞蹈《躍馬巡邊》、赤峰市烏蘭牧騎的舞台劇《玉龍街九號》、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的話劇《天邊的草原》……這些帶著“露珠”和“泥土味”的創作結晶深受農牧民的喜愛和歡迎,也為烏蘭牧騎贏得了廣泛的贊譽與認可。

  寧城縣烏蘭牧騎隊長齊曉光說:“我們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傳遞好黨的聲音和關懷,為基層群眾送去歡樂和文明。”

  永遠做草原上的

  “紅色文藝輕騎兵”

  今年“五一”期間,由呼和浩特烏蘭牧騎帶來的《歡騰的敕勒川》情境歌舞劇吸引超12萬人次觀看,非遺之韻融合草原之美,為觀眾帶來別具一格的視聽享受。

  如今,烏蘭牧騎已經成為帶動地方文化旅游發展的新引擎,用文藝演出的方式為家鄉“代言”,讓家鄉發展搭上“旅游快車”。

  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金名片”。

  11月12日,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包頭市達茂旗烏蘭牧騎、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牧騎來到北京市西城區德勝街道辦事處,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 烏蘭牧騎在北京”——北疆文化神州行文藝演出活動。

  悠揚的馬頭琴演奏、熱情奔放的蒙古族舞蹈、動聽的草原歌曲……烏蘭牧騎隊員們為社區居民帶來了風格各異的節目,讓大家感受到了來自內蒙古的熱情與豪邁,領略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社區居民被精彩的文藝表演吸引,紛紛走上舞台,與烏蘭牧騎隊員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活動現場熱鬧非凡。

  “表演很精彩,特別感謝烏蘭牧騎隊員的演出,感覺像把草原的廣袤和風情搬到了家門口,讓我們看到了民族藝術的魅力。”觀看表演的北京市民車桂芳說。

  烏蘭牧騎此次進京演出將為首都觀眾奉獻33場演出,用歌聲傳遞北疆兒女對黨和祖國的熱愛,用舞蹈演繹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團長邢力莉介紹:“烏蘭牧騎將繼續弘揚優良傳統,向首都人民及全國觀眾展示北疆文化的藝術魅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時代在變,烏蘭牧騎為人民服務的底色永不會變。風雨兼程67載,烏蘭牧騎旗幟始終高高飄揚在祖國北疆大地上,這支隊伍永遠在路上……(記者 馮雪玉 實習生 李文寧)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