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扎賚特旗:“五醫”簽約模式讓優質醫療服務“觸手可及”

近年來,興安盟扎賚特旗把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作為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著力改善服務態度、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醫療服務滿意度。
緊密型旗域醫共體 讓人民有“醫”靠
扎賚特旗加快推進緊密型旗域醫共體建設,提升全旗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使優質資源下沉基層促進醫療服務均衡發展,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診療服務。
作為巴彥高勒鎮和平村衛生室的村醫,一大早周明開啟了每天的隨訪工作。自2023年推進緊密型旗域醫共體建設以來,周明的身份和服務模式都有了轉變。一體化管理后周明和衛生院簽訂了勞動合同,成為衛生院的聘用職工。村醫診療規范了、身份轉變了、待遇也有了保障。服務模式上,他從“在家問診”到“上門送診”,他的服務路徑長了,群眾就醫更加方便了。每到一戶,他通過網絡血壓計、網絡血糖儀直接將數據上傳智慧家醫健康管理平台,對血壓、血糖控制不穩定的患者由共體分院和總院的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給予干預和健康指導,形成了上下聯動的服務模式。
“一體化管理后,我們和總院、分院建立了雙向轉診機制,小病不出村,大大方便了老百姓。通過‘智慧家醫’這個平台入戶隨訪時直接將數據上傳公共衛生系統,減輕了我們的壓力,提高了服務的真實性。”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和平村衛生室村醫周明說。
深化醫改推進醫共體建設不僅壯大基層簽約服務能力,而且讓醫療服務延伸到鎮村。總院成立的影像中心,實現了影像“在基層檢查、上級醫院診斷”的技術支撐和資源共享,更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級”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我們不斷深化緊密型旗域深化醫改推進醫共體建設,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事業有序建設,在機制建設、工作服務、人員整合等方面積極探索,大力推行‘一個家醫團隊’、‘三級醫師’協同、‘一批京醫幫扶’的‘1+3+1’‘五醫’簽約服務模式,通過雙向轉診、遠程醫療、慢病管理等方式,讓數據多跑路,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扎賚特旗衛健委主任孫健說。
“實行一體化管理以后,人、財、物、績效考核等統一管理。我們做檢查總院出報告,提了高我們診斷的准確率,為我們提供了技術支撐。也能把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留在了基層,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節省了醫保基金,同時也暢通了雙向轉診流程,為需要轉診的患者開通了綠色通道。”扎賚特旗第一醫共體二龍山分院院長陳瑞說。
截至目前,扎賚特旗共成立2個醫共體總院及25個分院,全旗共組建家庭醫生團隊218個,投入資金176萬元,搭建“智慧家醫慢病管理平台”,配備“家醫隨訪包、網絡血壓計、網絡血糖儀”等設備279 台套,開展培訓260人次,讓醫療服務下沉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優質醫療服務“觸手可及”
近日,國家巡回醫療隊專家團走進興安盟扎賚特旗,6名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輪流坐診、查房、帶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診療服務。
早上九點,扎賚特旗人民醫院正值就診高峰。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心血管內科、皮膚科等專家坐診的診室外等候就診的患者排起了隊。專家們細致耐心地問詢患者既往病史,認真查看病歷,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分析后,給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專家給我看的非常仔細,告訴我怎麼治療,專家來了非常方便我們群眾來看病。”患者楊麗芬說。
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國家衛生健康委以中西部省份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脫貧縣、少數民族聚居縣、陸路邊境縣等醫療服務能力薄弱地區為重點,組織國家醫療隊前往相關地區開展巡回醫療工作。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們作為負責興安盟巡回醫療的隊伍,於10月24日至30日在扎賚特旗人民醫院坐診,骨科、心內科、腫瘤科、婦產科、皮膚科6位“國家醫療隊”專家讓扎賚特旗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專業診療服務。
除了直接的診療服務外,國家巡回醫療隊還對扎賚特旗人民醫院臨床專科服務能力建設、臨床技術水平提升、醫院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助力扎賚特旗人民醫院醫務人員提升疾病規范化診療意識和臨床技術水平。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醫療隊的到來,不僅為我院與國家醫療隊搭建了一個醫學交流的平台,更為我院相關學科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為扎賚特旗百姓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提供了保障。”扎賚特旗人民醫院院長趙健說。
醫共體建設、國家巡回醫療隊專家團的到來是扎賚特旗醫療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實現群眾在“家門口”看名醫,打破了地域限制,讓優質醫療資源得以惠及更多的基層患者,推動扎賚特旗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王蘇日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