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外媒看青城

外媒記者贊青城:“你好,呼和浩特!”

人民網記者 富麗娟 劉藝琳 寇雅楠
2024年11月15日15:53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你好,呼和浩特,你的埃及朋友路夏!”來自埃及的記者馬贊·伊斯蘭姆在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用中文傾情留言。近日,來自歐亞及阿拉伯19個國家的21名記者,以及人民網多語種中外記者共30余人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親身體驗呼和浩特市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獨有魅力。

走進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新能源商用車、生物技術及低空經濟讓外媒記者們贊嘆不已﹔在大青山腳下的敕勒川草原,外媒記者騎馬、喝奶茶、試穿民族服飾,沉浸式感受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見証一杯奶的智慧生產......

在活動中,外媒記者用筆觸、鏡頭講述呼和浩特故事,傳播呼和浩特聲音,對外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呼和浩特實踐。

向新而行:更綠色、更智能,新奇體驗引外媒關注

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透過明亮的玻璃,智能化的生產線映入眼帘,現場的“科技范兒”給外媒記者帶來新奇體驗。

產好奶要養好牛。解鎖完一杯牛奶蘊含的“智慧密碼”后,外媒記者們走進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

應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牧場運營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可實時監控牧場各環節,通過物聯網技術,可自動調節牛舍的溫度、濕度、氣體、光照等,讓奶牛生活更加舒適。俄羅斯記者伊萬·沙普金說:“自動擠奶的設備可以解放很多人力,非常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看到先進企業的經驗。”

外媒記者走進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丁根厚攝

外媒記者走進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丁根厚攝

打好科技牌,以科技“突圍”拓寬產業賽道。

來到呼和浩特市經濟開發區和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外媒記者被呼和浩特市工業經濟的“高新”指數驚艷。

無人駕駛的氫燃料牽引車在一輛氫能重卡牽引車的引領下,緩緩行駛在內蒙古圓速蒙泰智能氫電商用車有限公司的園區內,通過雲控平台,一位駕駛員便可同時“駕駛”兩輛車。

黎巴嫩記者法烏茲·布·迪亞卜感嘆道:“這些先進的造車技術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不僅能夠降低成本,也對清潔能源應用、創建綠色城市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外媒記者體驗乘坐氫能重卡牽引車。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外媒記者體驗乘坐氫能重卡牽引車。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在易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陳列了不同型號的無人機,適用於各個場景。除了用於航拍攝影的無人機,還有用於農業播種、噴洒農藥的無人機……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巴特爾·列杰波夫感嘆道:“我對於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作用很感興趣,通過遠程操作,就可以對於在農作物上的害虫進行治理,很神奇也很便捷,我覺得在我們國家也可以很好地利用。”

隨著低空經濟在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呼和浩特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積極加快推進低空空域改革,打造低空經濟總部集聚區,低空經濟“蓄勢騰飛”。

目前,呼和浩特市綠色農畜產品加工、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現代化工六大產業集群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突破90%。同時,全市也在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謀劃傳統產業的升級、新興產業的壯大、未來產業的布局。

向綠而行:風光無限、碧波蕩漾,“生態美”令人贊嘆不已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曲《敕勒歌》唱出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

而曾經的大青山前坡土壤沙化、一片荒蕪,敕勒川成了亂石灘。外媒記者們走進呼和塔拉會議中心的巨型蒙古包群落,了解呼和浩特的城市概況和敕勒川草原的生態修復,在蒙古包門前的展板上,外媒記者看到了曾經黃沙漫天的荒石灘,到如今塞上又現好牧場,紛紛伸出大拇指。

外媒記者體驗騎馬。人民網記者 苗陽攝

外媒記者體驗騎馬。人民網記者 苗陽攝

修復后的敕勒川草原多種植物、動物陸續回歸,干草產量、固碳量、釋氧量均提高近12倍之多,已然成為“美麗青城”的“天然氧吧”。

烏茲別克斯坦的記者米爾哈比布·賽義夫拉耶夫騎著馬,神情愉悅飛揚,他說:“敕勒川草原非常棒,這裡和我的家鄉有點像。烏茲別克斯坦也有這樣的草原風光。我很喜歡馬,小時候家裡也養了馬。沒想到在這裡騎了馬,現在心情非常好。我覺得游客們會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在敕勒川草原,他們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北部敕勒川,南臨黃河灣。在秋日的暖陽下,中外記者乘船穿梭於老牛灣的碧波之中,體驗了“天下黃河第一灣”的自然奇觀。

外媒記者乘船游覽老牛灣黃河大峽谷。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外媒記者乘船游覽老牛灣黃河大峽谷。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陽光映照在波瀾壯闊的河水上,眼前的美景讓埃及記者馬贊·伊斯蘭姆感嘆:“我特別幸運能夠坐船游覽黃河,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體驗!”他說,“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我們國家的母親河是尼羅河,兩條河流雖處在不同地方,但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河流傳揚國家的歷史文化,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歷史文化,意義非凡。”

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內文物古跡眾多,正在積極努力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面提升旅游服務和旅游體驗,讓世界各地游客充分領略老牛灣黃河大峽谷秀美風光。

美美與共:傳統與時尚碰撞,沉浸式感受“文化青城”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件作品是《和諧之環》,這座雕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合作共贏,正面採用同心圓的設計,象征著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展示了各國之間的多樣性和文化交流……”

媒體採風團來到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琳琅滿目的雕塑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穿梭在雕塑作品中,摩洛哥記者賽義德·萊哈尼不斷地拍照記錄,展現“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段歷史佳話的作品《草原母親》和著色艷麗表現累累碩果的作品《成果》讓他印象深刻。

來到大盛魁博物館集群,外媒記者們立刻被這裡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所吸引,饒有興致地體驗了茶文化、雕版印刷術,觀看了晉劇表演,聆聽了馬頭琴演奏。

范依博現場對外媒記者進行馬頭琴演奏指導。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范依博現場對外媒記者進行馬頭琴演奏指導。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在參觀現場,來自南柴火市街小學四年級的小學生范依博現場進行馬頭琴演奏指導,法烏茲·布·迪亞卜學得非常認真,他說:“在黎巴嫩,我們拉小提琴,拉的時候要把琴弦壓下去,而在拉馬頭琴的時候,琴弦是抬起來的。很不一樣的體驗,非常有趣。”

在昭君博物院,外媒記者們就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物、古跡遺存、漢代文物、昭君民俗藝術品所吸引,隨著講解,仿佛穿越歷史,仔細聆聽著這段歷史佳話背后的故事。記者們現場在老師的指導下,書寫漢字“和”字,進一步領略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大家被這裡濃厚的文化內涵所感染,表示願將昭君出塞的故事、和平發展的中國理念傳遞給世界。

外媒記者體驗書法。人民網記者 苗陽攝

外媒記者體驗書法。人民網記者 苗陽攝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打造“一廊兩軸三帶”文旅發展格局,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提升城市文化能級,不斷提高首府旅游文化內涵。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